首頁>港澳>委員聲音
何漢權委員: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香港傳承和發展
“今年兩會期間,中華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題太熱了!”回憶起全國兩會時的小組討論,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教育評議會會長何漢權依然興致勃勃。曾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的他表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本身就是自己的使命。“無論是對培養香港青少年的國民身份認同,還是對推動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至關重要。”
何漢權與記者分享,他在香港辦公室的書柜里放著《中國大通史》《全唐文補遺》等許多有關歷史文化類書籍,盡管行政事務繁忙,但只要有時間,他都會認真研讀,并思考如何把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典籍中的內容,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澆灌”給祖國的“花朵”。
“現在的小孩都對新鮮事物感興趣,教師團隊也要學習用科學的思維和現代化的技術去幫助孩子們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何漢權說。
電影《哪吒2》的火爆,引起了何漢權的濃厚興趣。他認為,無論是文學作品、藝術作品,還是民俗傳統、節日慶典,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寶。應該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涯中發揮作用。“幫助他們從全方位、多角度‘汲取’來自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
他坦言,過去幾年,自己一直在關注中華傳統文化衍生作品的呈現形式。他認為,教育、科技、文化的協同發展是實現教育水平提升的關鍵。
2024年7月,何漢權與香港學子一同到河南鄭州參加豫港青少年戲曲文化交流活動,這樣的經歷讓他印象深刻。他回憶道,當時,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的中小學生分別用英語和粵語表演了《天問·屈原》《空山印情深·王維》等舞臺劇的節選片段,河南省實驗學校鑫苑外國語小學學生用普通話表演了《何者魯迅》節選片段。“那時已經沒有了地理和語言的界限,大家都在沉浸式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他希望,香港與內地之間能有更多的相關活動舉辦。
“作為港區政協委員,我也將繼續探索更適合青少年的文化傳播形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創新思維,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港澳地區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香港故事貢獻自己的力量。”何漢權說。(本報記者 陳姝延)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