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聚焦
人工智能打開基礎教育新空間
面對人工智能時代人才需求的變化,除高校開始紛紛擴招相關專業外,各地也在加速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基礎教育場景中。業界人士認為,人工智能將打開基礎教育領域新的發展空間,但隨之而來的挑戰也亟須積極應對。
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提速
人工智能+教育正快速在中小學場景鋪開。
近日,北京市教委印發《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體系與模式,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市中小學校將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
天津市河西區也于日前發布了《河西區教育系統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行動方案(2025-2027)》,提出實施“AI+七大工程”,推動教育與AI深度融合。
此外,上海、浙江、廣東、四川等地中小學也在積極開發人工智能教育資源、構建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事實上,早在2017年,國務院就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提出要“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教育”。
2024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進行系統部署,明確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此前,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已將人工智能列為構建課程體系的六條邏輯主線之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表示,今年我國將發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書》,進一步加強教育科技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從而為學生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提供更好的素養和能力。
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科技實力和人才素質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指標,人工智能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隨之成為業界共識。
業界專家認為,人工智能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還推動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不斷革新。未來,人工智能將成為像物理、數學一樣的基礎學科。
“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新時代,各種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方法與技術正在重塑各行各業的生產模式與工作方式,并給社會帶來了巨大機遇與挑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開始發生轉變,未來的人才需要具備跨學科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及扎實專業知識與技能,以適應AI時代需求?!敝袊茖W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此前在2025中國自動化與人工智能科普大會暨創新人才貫通式培養研討會上(以下簡稱“創新人才培養研討會”)說,教育體系亟待改革,傳統模式應與AI深度融合,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算法意識、編程能力,強化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團隊合作等關鍵能力。同時,應推廣終身學習理念,鼓勵全程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緊跟技術與社會需求變化。
在業界看來,人工智能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通過技術手段重塑教育生態的各個環節,推動教育從標準化向個性化、從單向傳授向協同創造、從封閉系統向開放生態轉變。
首先是教育范式將發生根本性變革,個性化學習成為核心。教學過程的效率也將大大提升,如利用AI可完成作業批改、考勤統計等重復性工作,結合VR/AR與AI生成技術,學生可在安全環境中進行原本成本高且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實驗和實踐。
不僅如此,人工智能在教育資源均衡分配上同樣潛力巨大。借助人工智能,可以打破地域壁壘、時空限制,將一線城市名師課程輸送到偏遠山區,實現教育普惠。同時,還可以分析區域教育質量,精準預測入學人數、師資需求等,及時調配教育資源,保障教育系統平穩運行。
校企聯動探索新模式
盡管人工智能+教育前景廣闊,但在具體實踐中,如何提升一線教師的人工智能素養,并快速匹配相關資源,仍是困擾當前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難題。
在上述創新人才培養研討會上,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助理鐘建業認為,做好人工智能課程的落地、實施和推廣,首先要有系統化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希望能夠多渠道建設多元化的人工智能教學平臺,“當下,最迫切的任務就是開發出系統化的人工智能教師研究課程”。
針對這些問題,校企聯動或是破局之道。近日,在北京市第四中學舉行的“教聯體背景下的育人新生態”主題研討會上,“北京教聯體聯盟”正式成立。針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模式創新,作為聯盟成員之一,北京清程極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程極智)推出了“AI名師工作坊”“青少年AI實驗室”等項目,而北京四中將成為典型課程的試點學校,為學生提供前沿的AI教育體驗。
清程極智CEO湯雄超認為,AI發展本質在于思維范式革新,因此,AI人才培育需從基礎教育抓起。他介紹,清程極智通過構建“認知啟蒙-思維養成-工具應用”三維課程和實踐體系,開發了智能教學助手等工具,系統性培育青少年和老師與AI協同進化的底層能力。
此外,業界人士也表示,人工智能將會給教育理念、內容、場景、方法、評價等帶來變革,但與之相伴的數據隱私保護、算法偏見等多重問題也不容忽視。
民盟北京市委婦女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閆慧芬認為,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給教育帶來的變革,應持積極開放的態度:一方面,鼓勵學校和教育機構積極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也提醒大家要關注技術帶來的挑戰,比如信息安全、學生的身心健康等問題。(記者 吳蔚)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