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影視>資訊
摒棄“主角光環”,刑偵劇依然保留懸念
作者:劉宗智
3月18日,由王小槍編劇,盧倫常執導,郭京飛、秦嵐領銜主演的《黃雀》開播,引發觀眾對于刑偵劇的關注。近年來,融合了懸疑、犯罪等多種元素的刑偵劇,一直是劇集市場的強勢類型:《沉默的真相》《獵罪圖鑒》《漫長的季節》《我是刑警》等一部部制作精良、劇情跌宕的刑偵劇,接連引爆話題。
“站臺江湖”探尋真相
《黃雀》以鐵路反扒精英郭鵬飛與其搭檔李唐的破案經歷為主線,講述二人如何在短短十二天內與多個盜竊團伙展開高密度智勇較量。劇集摒棄懸浮的“神探”套路,回歸真實辦案邏輯,無論是扒手慣用的“刀片割包”“聲東擊西”等偷盜手段,抑或設計縝密的“案中案、局中局”,郭鵬飛與李唐都結合自身經驗,縝密分析,通過“還原現場”“人性分析”等方式,將案件細節仔細研究,最終鎖定嫌疑人。
站臺作為微型的社會切片,也恰是本劇的敘事原點。觀眾跟隨著郭鵬飛和李唐的視角,在瞬息萬變的“站臺江湖”中抽絲剝繭、探尋真相,感受那份“與賊競速”的驚險與刺激。目前該劇已播出四集,細致還原了反扒警察在逼仄車廂、混亂站臺“快、準、穩”的偵查日常。盜竊團伙之中,有人一念之差誤入歧途,也有人深藏不露、偽裝身份成為幕后黑手。郭鵬飛與李唐在追擊真相的過程中,不僅要破解竊賊布下的迷局,更要直面利益鏈條背后的人心詭譎。這場較量早已超越單純的貓鼠游戲,他們抓的不僅是賊,更是人心。劇中重要反派的真實身份與動機尚未揭露,為劇集增添了一份懸念,使正邪交鋒的結局更加撲朔迷離。
更追求一個“真”字
自2020年以來,不論是《漫長的季節》《沉默的真相》等IP劇集的熱播,還是各大視頻平臺對懸疑劇的重點布局,都展現了劇集市場懸疑劇的發展潛力。作為與懸疑元素融合較深的一類題材,刑偵劇也獲得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
從時間跨度上來看,刑偵劇往往在較大的時間跨度上進行多線平行敘事。作為現實題材重要載體的刑偵劇,本身便承擔了記錄時代的重大使命。而一些案件時間跨度長、人物關系復雜,也使得刑偵劇得天獨厚地具有了記錄時代、見證歷史的優勢,在具體內容上更追求一個“真”字。以去年播出的《我是刑警》為例,劇中所有“重案”皆改編于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生的真實案件,如震驚全國的“鶴崗1·28大案”、悍匪周克華案等。在破案過程中,劇集摒棄了“主角光環”與“上帝視角”,還原了在沒有高科技監控與現代偵查手段的時代,基層刑警僅靠一雙雙慧眼、一雙雙鐵腳,通過人力摸排、痕跡檢驗、盤問審訊等基礎方式,逐步揭開案件真相的過程。
刑偵劇中里的角色設置同樣遵循這一原則。比如《人民警察》中,民警也會遇到夫妻兩地分居等生活煩惱;《白夜破曉》中,總是在無限接近真相時遇到各種新的難關?!段沂切叹分?,一句“我們為啥破案?就是為了讓老百姓的心都熱著”,就引發了無數彈幕點贊,一句簡單的大白話,道出了刑警們奮不顧身的意義。正如網友所言:“現實中哪有那么多福爾摩斯和柯南,有的只是無數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在跟隨主演團隊一步步深入案件核心、抽絲剝繭探尋真相時,觀眾不僅體驗到了刑偵工作的緊張刺激,更深刻感受到了基層警察的辛勤付出與不易,以及我國司法制度機制的日益完善與時代的飛速進步。
避免陷入審美疲勞
刑偵與懸疑的結合是刑偵劇的主要表現方式,這種常用的套路,也導致一些刑偵劇陷入審美疲勞。比如《塵封十三載》以1997年連環殺人案在塵封十三載之后告破,記錄了20世紀90年代末到2010年間小城的變遷?!秹m封十三載》沒有像之前的懸疑劇一樣聲量大振、口碑飆升,還在于刑偵懸疑類型劇賽道精品太多,創新太難。就算是一部有品質的懸疑劇,如果在懸念設置、人物創新、懸疑節奏把握上寫得過于平穩,沒有十足的創新,缺乏驚喜巧思,也很難大范圍出圈。
剛剛播出四集的《黃雀》,也讓觀眾有了一些審美疲勞的感覺,其中的主要原因,竟然是主演郭京飛。四年前,同樣是盧倫常執導、王小槍編劇、郭京飛主演的《對手》,是一部現代諜戰劇。四年后,這個主創團隊被復制到了《黃雀》中。今年一月份的《漂白》中,郭京飛飾演了一名刑警。同樣在一月份播出的《駐站》中,郭京飛也剛剛飾演了一名警察。接連飾演警察角色,讓郭京飛必須突破演技才能獲得認可。(劉宗智)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