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資訊
“國家喊咱減肥了”—
我們如何打好全民健康保衛戰?“國家出手了,減肥這事兒得重視了!”
“以前覺得減肥是個人的事兒,現在發現是‘家國大事’。”
“青少年‘小胖墩’越來越多,國家推動體重管理,不僅是成年人的事,更是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
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記者會上花了整整7分鐘談“減肥”,讓“體重管理”這一話題迅速沖上熱搜。事實上,早在去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就已聯合16個部門,共同啟動了為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希望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打響一場全民健康保衛戰。
肥胖,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問題”,實則已成為威脅全民健康的“殺手”。
肥胖:百病之源
究竟是誰在悄悄變胖?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小湯山醫院綜合內科副主任王一書介紹,當前我國成年男性超重和肥胖比例普遍高于女性,且男性更易出現向心性肥胖。這種肥胖指的是患者體內脂肪沉積是以心臟、腹部為中心發展的一種肥胖類型。“男性在35-39歲達到肥胖患病率的峰值,而女性則在70-74歲達到峰值。北方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南方,經濟欠發達地區肥胖問題更嚴峻。”
“胖點怕什么?”面對公眾的認知盲區,臨床醫生揭開了真相。
“人們對肥胖危害的認識嚴重不足,可以說,肥胖是百病之源。盡快扭轉超重肥胖率增長的趨勢已經迫在眉睫。”全國政協常委、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主任醫師趙家軍表示,肥胖會與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心腦血管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40多種疾病密切相關,甚至會增加腫瘤的發病率。其中向心性肥胖是最危險的信號。成年人的腰高比(腰圍除以身高)應小于0.5,青少年要更加嚴格。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九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顧建文告訴記者,內臟脂肪每增加10%,糖尿病風險飆升40%。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女性腰圍超過85厘米,未來10年心血管疾病風險將增加2.3倍。
我國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圍在18.5至24之間,達到或超過28就是肥胖。“在過去30年的臨床工作中,我見過太多肥胖導致的悲劇。”顧建文講述了一名45歲出租車司機的經歷:BMI28.7、頸動脈斑塊﹢中度脂肪肝,卻堅持“胖點有力氣”,直到某天突發心梗送醫搶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王一書介紹,她接診過一名40歲患者:身高175厘米、體重120公斤,BMI高達39,就診時血糖測不出,已經出現糖尿病急癥了。“來就診的糖尿病患者中,體重異常的占比非常高,尤其一些年輕人,很多是因為長期熬夜、久坐、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體重異常,進而出現血糖血脂異常,最終發展為糖尿病。”
趙家軍強調,肥胖是一個動態累積的過程,早期可能無明顯癥狀,但長期積累會導致嚴重后果。
拯救“小胖墩”,刻不容緩
如果說成年人的肥胖是一場慢性危機,那么青少年的體重問題則是一枚倒計時的“定時炸彈”。當“小胖墩”成為校園里的常見身影,“孩子胖點才可愛”的傳統觀念,正在被殘酷的現實擊碎。
數據顯示,我國6—17歲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北京兒童醫院的數據顯示:肥胖兒童中23%出現糖耐量異常,15%合并脂肪肝,8%存在睡眠呼吸暫停。若放任發展,2030年兒童超重肥胖率或將突破31.8%——這意味著每3個孩子中就有1個陷入健康危機。
在王一書看來,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原因錯綜復雜,“有些孩子出生時就是巨大兒,成年后發生超重肥胖的幾率就比同齡人要高。父母雙方或一方肥胖的青少年,更容易超重或肥胖。飲食習慣不當、飲食結構不合理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問題的重要誘因。”
“兒童肥胖日益嚴重且呈現低齡化趨勢,主要原因包括家長對飲食管理的忽視、高糖高能量食品的過度攝入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兒童醫院院長麻曉鵬表示,兒童肥胖可能導致呼吸系統問題,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和哮喘,進而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和學習注意力,還可能對關節造成壓迫,引發關節疾病。此外,肥胖還可能影響兒童的性發育,如男孩生殖器發育不良、女孩月經異常以及激素水平紊亂等問題,進而影響免疫力和心理健康。
“青少年肥胖不僅是體型問題,更是發育隱患。”顧建文表示,青少年肥胖可能導致性早熟、認知障礙、生長板提前閉合等問題,甚至影響神經認知功能。
全民總動員:預防大于治療
“國家喊你減肥”,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份責任、一份關愛。面對肥胖這一日益嚴峻的健康問題,我們該如何破局?
“先省飯錢,后省藥錢。控制好體重,健康多活好多年。”趙家軍拋出金句。他建議,肥胖防控需“關口前移”,通過科學減重和健康生活方式,強化慢性病防治的提前干預。
王一書對此深表贊同,她認為全民健康預防大于治療。預防性健康管理需要多方協同:家庭應成為健康管理的第一道防線,通過科學飲食和規律運動培養健康習慣;社區需定期開展健康篩查和科普宣教,幫助居民樹立健康意識;醫療機構則應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開發便捷的健康管理工具,為高危人群提供個性化干預方案。
“推進全民健康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各部門、各系統協同合作。”麻曉鵬坦言,目前,盡管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全民健康戰略,但在具體實施中,由于部門間分屬不同系統,一些工作難以深入。因此,優化頂層設計,整合資源、提高效率,是實現有效干預的關鍵。“科技創新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也十分重要。例如,開發可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健康管理App,動態監測體重和健康指標、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手段進行早期發現和趨勢預測,從而實現關口前移和精準干預。”
針對青少年肥胖問題,顧建文建議建立“家校醫”聯動機制,將體重管理納入校園健康監測體系。除此以外,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也要共同努力,從飲食、運動、生活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干預。
顧建文表示,當爬樓梯成為日常,當廚房飄出雜糧香,當孩子在操場的笑聲蓋過手機游戲聲——這才是我們想要的“健康中國”。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