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態補償的實施,為流域上下游地區產業轉型,培育生態化、多樣化的優勢產業注入了動力,也為生態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建議:
一、 強化“三水統籌”,強力支撐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一是加強水資源涵養。開展中長期氣候變化情景預估和預研究,加快實施區域水網重大工程。二是深化水環境治理。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三是推進水生態修復。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加強河湖生態管控,復蘇湖泊生態,大力整治農村黑臭水體,建設河湖生態緩沖帶。
二、 完善政策支持,不斷健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一是出臺珠江流域生態補償引導性政策。二是完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方案。三是鼓勵探索創新補償指標。
三、 優化資金調控,穩步推進流域縱向生態保護補償。一是優化資金分配方式。在按因素法測算各地水污染資金額度時,將流域補償機制運行情況作為重要因素予以考慮。二是健全補償機制。研究實施生態保護補償差異化的引導性政策和激勵約束措施,有效引導地方政府加強流域生態保護。三是積極支持和培育經營主體。倡導和建立“政府﹢金融﹢市場”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政策和生態產品交易體系,賦予保護區和受償區內利益相關方合法的生態補償經營主體地位。
四、 強化支撐保障,增強生態產品價值理念的社會認同。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加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和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政策的解讀力度。二是加強智力支持。各省加強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生態保護補償方面的基礎理論、核算規范、實現路徑等,集中優勢科研力量開展專題研究。三是加強平臺支撐。發展壯大一批生態產品開發、運營龍頭企業,支持小微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支持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
放大
默認
縮小
朗讀
返回網站首頁
下載客戶端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