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國家榮譽·委員風采

國家榮譽·委員風采丨李德仁:觀天測地 開路先鋒

——記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李德仁

2025年03月24日 08:47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在武漢大學拍攝的李德仁肖像。(新華社記者(6825591)-20250324083954

李德仁肖像 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李德仁簡介

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中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2021年獲“最美科技工作者”、2022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2024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24年6月24日上午,3000名科技工作者代表齊聚人民大會堂。

儀式號角響起,全場起立,注目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武漢大學的李德仁院士和清華大學的薛其坤院士走上主席臺。

習近平總書記微笑著同他們握手、祝賀,并為他們佩戴獎章、頒授證書。合影留念后,總書記邀請他們到主席臺前排就座……

近年來,國家科學技術獎被納入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并頒獎,極大鼓舞了廣大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

測繪遙感,作為人類認知地球和環境的重要技術手段,為各行各業發展提供基礎性、先導性支撐。而高精度衛星遙感,更是當今世界大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觀天測地,開路先鋒”,正是李德仁這位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的真實寫照。

面對最高的國家科學技術榮譽,李德仁說:“這個獎不僅屬于我個人,更屬于每一位在科學道路上不停歇創新的科技工作者。”這位年過八旬還在不停歇思索、不停歇創新、不停歇奮斗的科學家有一個基本信念:“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為黨和人民奉獻到老。其實,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和我一樣。”

在黨的二十大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部署后,身處高校的李德仁更是將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國家任務,自覺對應到自身責任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知識分子黨員的‘三駕馬車’,我們要推著‘三駕馬車’往前走,把教育辦好,把科技搞上去,把人才培養好!”

2017年6月22日,李德仁在武漢大學畢(6825593)-20250324083936

二零零七年六月二十二日,李德仁在武漢大學畢業典禮上為畢業生撥穗。新華社發

科學研究:君子以自強不息

前不久到北京出差的李德仁院士,剛過完85周歲生日。步履不停的他,正和科研團隊實施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到2030年,通過發射252顆衛星組成的天基系統,將通信、導航、遙感衛星進行一體化設計,并將人工智能算法送上天,實現24小時全天候監控地球環境,為全球用戶提供高精度、智能、實時的天空地海一體化的遙感信息服務。這一智能遙感星座計劃名曰:“東方慧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東方慧眼”計劃,正是落實“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推進學科原始創新,打造萬億產業鏈的發展項目,這也是李德仁近年來投入精力最多的創新研究。

測繪在我國歷史悠久,但長期靠的是一把皮尺、一支圓規和一個三腳架。1957年,被武漢測繪學院航空攝影測量專業錄取的李德仁,學習的還是模擬測繪技術。跋山涉水地測量繪圖,是當時測繪工作者的基本狀態。

在李德仁22歲那年,美國發射了世界第一顆遙感衛星。那時中國衛星遙感技術還是一片未經開墾的荒原。直到42歲,在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奠基人王之卓的推薦下,李德仁有了出國深造的機會,來到當時世界上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最先進的德國,開始鉆研航測。

當時,從衛星或飛機上拍攝到的大量測量數據就像是成千上萬張拼圖,拼圖或是擺放順序混亂、或是變了形,測量學家需要把拼圖準確拼成一幅完整圖像。在德期間,李德仁首創了從驗后方差估計導出粗差定位的選權迭代法,不僅能糾正錯誤,還能在拼圖過程中逐漸“看清”整幅圖像,從海量數據中提取出精確的地理信息。這種方法被國際測量學界稱為“李德仁方法”。

聰明的李德仁更是勤奮的,他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經常在凌晨最后一個離開實驗室,又在第二天清晨第一個打開實驗室大門。在僅用兩年時間完成的博士論文中,李德仁創立的誤差可區分性理論,能自動地同時區分偶然誤差、系統誤差或粗差,解決了測量學上的一個百年難題。

1985年2月底,取得博士學位的李德仁便立即回國。幾天后,他就站上了武漢測繪學院的講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重視遙感對地觀測衛星。20世紀90年代,不少發達國家發射了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系統。國外除了技術封鎖,在器件產品上也嚴防死守,我國只能買到次等品硬件。李德仁便帶著團隊在精度和質量上下功夫,“當時的條件下,我們用一流的數學模型通過軟件把硬件上的差距補回來了。”

2003年,為進一步扭轉我國高分辨率遙感數據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李德仁聯合多位院士專家向國家提出建議:“要把中國的衛星分辨率從原來的5米、10米提高到亞米級,建設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2006年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被列入重大專項規劃,2010年全面啟動實施。

在堅持自力更生、開展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李德仁引領我國測繪遙感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比西方國家晚了近30年的中國遙感衛星研究,一路高歌猛進,實現了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形成了由陸地衛星、氣象衛星和海洋衛星組成的強大對地觀測體系,不僅衛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遙感信息服務時間也從數小時縮短至8分鐘,追上世界先進水平。今天,中國已躋身世界3個最重要航測遙感強國之列,庫存遙感數據、遙感衛星發射數均為世界第一。

“20世紀80年代剛回國時,中國還沒有幾顆遙感衛星。現在中國已有500多顆遙感衛星在太空遨游。這靠的是什么?”

這位遙感事業的親歷者、奮斗者和領跑者自豪地說:“是創新!我們做測繪遙感的人,始終要堅持自主創新。”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看清方向:茍利國家生死以

2021年9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首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的賀信中指出:“當前,全球數字化發展日益加快,時空信息、定位導航服務成為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

在2024年11月召開的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李德仁第一次提出“時空智能學”概念。“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著的物質世界是用時空信息來描述的。在萬物互聯和人工智能時代,時空數據的獲取、處理、信息提取與知識挖掘需要走向智能。”

“時空智能學”,是李德仁近來開展的基礎理論研究,在他的闡釋下,其意義逐漸明朗:“它能自動回答何時、何地、何種目標、有何種變化及其機理,尤其能智能地在規定時間內,將所需要地點的正確的數據、信息和知識送給需要的人。”

對于基礎理論的研究,李德仁從未停止過,他同時又很清醒:“科學家不應只埋頭做理論,理論最終要走向實踐,轉化為科技成果服務社會。”

說起測繪遙感的成果應用,李德仁打開了話匣子:“我們將天上的通信、導航、遙感衛星連接在一起,將人工智能送上天,在天上尋找森林著火點。衛星在湄公河上空飛行時,發現了兩個著火點。用于計算位置并傳回消防員的手機,你猜花了多長時間?分別花了13秒和15秒!”

這些年,從利用天空地智能尋找森林著火點、解決交通問題、管理國家公園、監管地下管網、進行野外運輸等,到記錄燈光強度分析社會經濟狀況,再到與人體健康有關的醫療科學領域,測繪遙感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應用成果也越來越豐碩。在李德仁看來,只要對國家和社會有利,他都會積極去做——

汶川大地震,他帶領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正確指揮處理唐家山堰塞湖險情提供了分辨率最高的數據;

北京奧運會,他帶領專家團隊從申辦、場館建設到成功舉辦,全方位提供專業數據,為國家節省約16億元;

人們不必親到敦煌就可以瀏覽藝術瑰寶莫高窟的便利,也出自李德仁團隊之手,他們運用測繪遙感新技術,將莫高窟以毫米級精度虛擬在計算機里,向世界展示“數字敦煌”的魅力……

早在1994年,李德仁在加拿大第一次看到移動測量車時,深受啟發。憑借著“車怎么走,都一定比人走得快”的邏輯,回國后他馬上投入移動測量系統的理論研究中,率先提出“3S集成”(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概念,并開啟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今天去看,這一重大突破,實現了天空地一體信息化移動測量的歷史跨越。今天的測繪,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測繪,而是與各行各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天空地海測量機器人的感知和認知。”

滴墨入水、融血入骨般的緊密聯系,不是光靠科學家的埋頭做學問就能發生,得有戰略科學家的抬頭看方向。

1991年,李德仁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好多人勸他:“你都當院士了,節奏放慢一些。”對此,他寫了一篇文章《院士不是終點,是新的起點》表明想法:“作為院士,國家對你的要求更高,你要看得更多,看得更遠,要拓寬視野,關心國家的發展。”

1998年全國兩會期間,剛剛成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的李德仁在聽取政府工作報告時,特別留意到有關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展的一句話:“加強企業和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之間的聯合,逐步使企業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他由衷建議:“產學研之間要進行學校、科研院所和社會生產實體之間的大循環,才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2年,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啟動,武漢大學牽頭,聯合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航天科技集團獲批了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以發揮各類創新主體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等方面的不同優勢,營造充滿活力的協同創新環境……

當見證科研從個人勞動變成團隊工作這一重要變革,李德仁的腦中回響著離開德國時導師阿克曼教授的忠告:“要看清學科發展方向和國家的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向國家寫建議書,爭取大項目,帶動更多的同學科和跨學科行家特別是年輕人去攻關,讓年輕人更好地提高和發展……”

師道傳承:江山代有才人出

“把攝像機放到飛機上進行測量,會出現什么問題?如果放到衛星上呢?學問就藏在我們今天的講授里……”

每年大一新生開學時,李德仁都會如約出現在武漢大學《測繪學概論》課程的講臺上。從1997年9月起,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勛、龔健雅、李建成等7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學團隊,向大一新生解答測繪遙感對國家發展的意義、學科前景和未來出路等問題。

“測繪這個學科能給國家做什么?院士講得最清楚。”李德仁堅信:老師有責任把這個學科中國家的任務和目標觸達到一個高度,學生有理想,就愿意好好學;每個院士都保證按時講課,把內容講好,就可以把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要求貫徹于課程中,讓學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龔健雅院士在做中國的數字地球模型、國產地理信息系統;全重實驗室主任楊必勝三維建模做得很好,他用無人機做碳排放、碳吸收的研究非常精準;我還有個徒弟張良培教授正在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在大量的遙感數據中自動解譯目標……”

說起學生手頭上的工作,李德仁如數家珍。200位博士生從他門下畢業,他們的夢想幾乎都是從《測繪學概論》這門課開始,在老師引領下,逐一走上助力我國測繪科學事業發展的道路。

“僅靠上課,也是無法培養好學生的。培養學生最重要的一點,不要將學生視為你的勞動力,他是你的助手,需要勞動,需要從最艱苦的工作做起,但不能總在那里工作。”李德仁總是把學生推到科研的第一線,讓他們吃科研的“大苦”,也吃科研的“肥肉”,鼓勵他們超越自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希望兩院院士作為科技界杰出代表,沖鋒在前、勇挑重擔,當好科技前沿的開拓者、重大任務的擔綱者、青年人才成長的引領者、科學家精神的示范者,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再立新功!”

中國科學院院士龔健雅是李德仁的第3位博士生,作為在老師身邊最久的學生,他親眼看到李老師等老一輩科學家在推動中國測繪學科發展中的每一個突破。“相對于其他國家,中國的測繪學科發展是最好最快的。這個過程中,李老師作出了很大貢獻。”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李朋德是又一個因李德仁而改變人生軌跡的博士生。1993年李德仁在信中向他介紹自己牽頭的國家測繪局重點科研項目并邀請他參與時,其中一句話深深打動了他:“我要給年輕人更多的舞臺。”

在2002年2月19日的《中國測繪報》上,有一篇對全國政協委員李德仁的采訪文章,談及的是教育話題。當時,身在教育界別的李德仁是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他圍繞教育提出了不少建議,無論是聚焦高校設立國家特聘教授基金,還是建議高校與科研院所聯手實施創新工程,都出于當時的一種社會氛圍:全國上下對科教興國決心很大。遵循著“國家強要有科技強,科技強要有教育強,教育強要有人才強”的基本邏輯,在李德仁等諸多政協委員的持續呼吁下,國家持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今天,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到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連續11年不低于4%,強有力的經費投入保障了世界上最大規模教育體系的不斷發展。當前,武漢大學遙感技術學科在多個國際學科排名中連續多年名列全球第一。我國也已是遙感強國,不僅發射遙感衛星最多,擁有遙感數據也最多。

從小到大、由弱及強的發展歷程,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師道傳承、接力擔當。正如李德仁所說:“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一代一代的傳承,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樣社會才有進步。”而在這代代傳承當中,流淌的是師生誼,牽動的是家國情。

1939年,以庚款留學英德的王之卓作為我國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航測專家,帶著全家回到了戰火紛飛、滿目瘡痍的祖國,在日本飛機的轟炸中開展中國的航空攝影測量研究……

1985年,德國挽留李德仁,夫人給他寫信:“你是一頭牛,吃國家的草(糧食),一直到了45歲,你現在應當回來擠奶了……”

1990年,丹麥挽留龔健雅,李德仁給他寫信:“我在看歐洲杯,球員們都是回祖國參賽的,你也要回國參賽呀……”

“愛我中華、興我家邦、少小勤學……”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溱潼古鎮的李家舊居,堂屋里掛著的一幅毛筆書寫的“李氏家訓”有80個字,今天,它們早已融匯成李德仁的一部分。

2024年7月1日,從北京領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回到武漢大學的李德仁,給師生們作了一場報告,報告的主題,是李德仁一生踐行的寫照——愛我中華,科技報國。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最新国产一级视频免费 | 亚洲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欧美 | 亚洲影院午夜在线观看 | 午夜色性爱福利视频 | 亚洲另类中文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