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讓中國人寫好中國字
——重慶銅梁區政協助力習字文化建設記事
3月17日,央視大型文化節目《中國書法大會》第二季啟播,再度引發社會關注書法文化熱潮。
如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力度”要求,讓中國人真正寫好中國字?自2022年起,重慶銅梁區便開始探索習字文化建設路徑,努力提升全域人文素養。區政協和政協委員們積極參與助推該項工作,用心用情書寫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協篇章。
“一條建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隨著讀屏時代的來臨,人們愈發依賴于鍵盤、語音輸入,難免提筆忘字。
“建議重慶舉辦中國漢字電視書寫大會,營造重視漢字書寫的氛圍。”早在2014年,時任重慶市政協委員的銅梁書法家庹純雙就開始為漢字書寫大聲疾呼。履職15年間,他相繼提出有關提案19件,催生了市教委關于加強中小學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的系列文件出臺。
“韓愈、米芾等歷代名家在銅梁留下大量珍貴題記,龍鄉墨香悠長。目前,我區已成功創建市、區級書法特色學校17所,全國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1所。”在銅梁,庹純雙還依托區政協搭建的各類協商議政平臺持續為習字文化發聲。2022年1月,在一次民主黨派人士走訪座談會上,庹純雙關于銅梁開展習字文化建設工作的建言給時任區委宣傳部部長楊賢忠留下了深刻印象。會后,一場專題調研就此展開。
經過相關部門協同努力,2022年底,關于銅梁區開展習字文化建設的方案出臺;2023年初,習字文化建設工作寫進當年區政府工作報告;緊接著,“銅梁龍·中華漢字書寫大會”在北京正式啟動;聯合中國教育電視臺錄制《漢字拼寫30講》系列講座、“外國人在銅梁習漢字”等創新性活動陸續開展……一系列工作舉措得以推動落實。
“一場改革”助力習字文化傳承
“這一豎頂天立地,恰似君子氣節;橫折提的避讓,藏著中華禮讓之道……”走進銅梁永嘉小學書法課堂,老師的講解提神振氣。
這是銅梁區延時服務習字課上的尋常一幕。
據了解,區教委不但將庹純雙委員創研的回米格引入習字育人課程,還出臺《習字育人效果監測方案》,在61所試點小學掀起“書寫改革”——設置5分卷面分量化評估各試點學校習字育人工作成果。統計數據顯示,試點校卷面分滿分率高出非試點校11.16%。
習字育人,關鍵在育,貴在有師。
庹純雙又聯合兩名政協委員、黨派成員加入“規范漢字書寫指導”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團隊,于2023年底推動全國首個規范漢字書寫職業能力標準落地。截至目前,已有32人通過市職鑒中心培訓考核鑒定,成為“規范漢字書寫指導師”。
“一支毛筆”續寫龍鄉丹青墨韻
一支毛筆、一張紙、一方硯臺、一塊墨。這是銅梁區政協委員、區書法家協會主席李中華外出講習書法課的全部裝備。
“裝備簡單,但力量不簡單。”李中華說,自2022年以來,他帶領由40名區政協委員、黨派成員、書協會員組建的習字講師團,足跡遍布全區300多個機關單位、車間廠房、村社院落,已開展習字文化公益活動千余場,帶動數萬人參與。
在巴川街道正街社區的“七彩課堂”上,講習團的“鐵粉”——79歲的陸德清老人變身“講師”,正給“一老一小”講習書法;各類習字比賽、書法故事交流、送春聯等社區文化活動他也積極參與其中。“習字交流、吟誦詩歌、談經論史,早就成了社區居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了!”談及全民習字的成效,陸德清倍感自豪。
一支有教無類的“筆”在全民素質領域盡情書寫著,一支政協助力的“筆”也正在為習字文化建設工作而揮舞——
秦啟江委員創作的《中華漢字拼寫訣》化作朗朗童謠廣為傳唱;趙興明委員牽頭攝制《變格》紀錄片,讓漢字拼寫技術的故事“飛”進千家萬戶;高曉濤委員助力銅梁匾額博物館提質煥新,363塊古匾訴說著漢字史詩……9篇相關提案、社情民意信息,85條委員建言“落地有聲”。
“執筆繪就文化強國的新篇章,這份責任,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上和心中!”委員們對全民習字的未來信心滿滿。(本報記者 凌云 通訊員 文博)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