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評論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是提振消費的最大底氣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緊緊瞄準“專”字發力、全面強化政策賦能,從消費能力、消費意愿、環境提升、場景創新、財經措施等消費全領域、全鏈條作出了系統安排和部署,構建起了完整的提振消費政策閉環。
與近年來中央出臺的促消費政策相比,該《方案》架構更加系統均衡、舉措更加協調有力、抓手更加集中明確、效果更加標本兼顧,更加強調政策系統集成和供需兩端同向發力,釋放出持續鞏固消費基礎、堅定擴大國內需求和加快經濟結構轉型調整的明確信號。
提振消費增收為先。城鄉居民既是提振消費的主體,也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受益者。《方案》將促進城鄉居民收入作為提振消費重要內容并置于首要位置,既抓住了影響和制約消費的根本關鍵因素,也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樸素民本情懷。全方位擴大穩崗就業、全面提升工資和財產性收入、多舉措促進農民增收、全力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回收難題,這些“煙火氣”更濃、人民群眾看得見、普通勞動者摸得著,與他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微切口”“縱剖面”,充分反映了中共中央對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的清醒認識、主要問題的精準把握和關鍵矛盾的有效破解,釋放出的是更加尊重經濟發展規律、更加注重經濟固本培元、提振消費不搞強刺激的強大底氣、坦然心態和堅定信念。
提振消費保障為要。健全完善的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是提振消費的“充氣閥”和“安全墊”,既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重要體現和人民群眾幸福美好生活,也直接影響居民消費信心和意愿。加大生育養育保障力度、提高醫療養老保障能力、保障重點群體基本生活,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反映的是黨和政府提振消費信心的從容,透射的是積極回應重大社會關切,與人民群眾所思所想相向而行,讓居民消費底氣更足、消費信心更強的能量光芒。《方案》強調,“提高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適配程度”,不僅是大力提升當下教育保障支撐的針對性舉措,更反映的是加快人才培養方式轉變、推動教育理念變革重塑的經濟社會深層次變革,瞄準的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核心和高質量發展的“百年大計”。
提振消費科學引導。《方案》在強調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打消人民群眾消費顧慮的同時,還針對經濟社會發展變化、不同消費群體消費喜好,作出了針對性極強的系列政策安排。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擴大文體旅游消費、推動冰雪消費、發展入境消費等等,這些新型消費不僅準確把握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脈搏,也體現了對新型消費方式的科學引導,反映的是人民群眾消費內容從物質到精神、消費主體從一元到多元、消費方式從單一場域到全時空的革命性變遷,折射的是改革開放給中國經濟社會帶來的極大物質豐富和巨大精神提升。改善提升消費環境、強化投資對消費的支撐、發揮財政政策引導帶動作用等提振消費措施保障,體現了政策對提振消費的精心呵護和強大推力。
強化審計監督護航。“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失信約束”,作為一項提振消費專門性文件,明確提出加強審計監督社會職能運用,既是在更大發揮財政資金提振消費作用的政策背景下,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能、確保財政資金安全和用在“刀刃上”的針對性舉措,也反映出極強的政策前瞻性。從財政資金在提振消費方面的重點投向看,與農業農村相關的鄉村振興項目占據相當大比重。從審計實踐看,大多涉農項目由于相關利益主體財經法規意識薄弱、經濟往來賬目不規范,往往成為審計監督難點和風險高發點。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精品農產品打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作物災害保險等方面,要強化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和大數據技術應用,廣泛建立涉農補貼項目中央隨機直查、跨省交叉互查等新型審計監督模式,不斷提升審計監督效力和威懾力,持續壓實地方各級政府責任。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具備應對一切風險挑戰的底氣和勇氣。要正確看待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風云變化,堅定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向好信心決心,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提振消費政策措施,凝聚合力、共克時艱,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監事長、中審眾環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 石文先)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