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聚焦 資訊 多彩旅程 美麗中國 茶旅人生

首頁>休閑>資訊

品味和閣之美

2025年03月28日 14:30  |  作者:徐 斌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天下多閣。我所知道的閣,多由讀書起。讀杜牧《阿房宮賦》,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句;讀王勃《滕王閣序》,為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折服;讀歸有光《項脊軒志》,為“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幾句唏噓不已。

隨著年歲增長,開始工作、行走,我見過各種各樣的閣。也許是因為懷有很深的家鄉情結,我還是覺得安徽和縣的和閣最美。它既有建筑之美,又融入小城居民的日常生活與情感生活當中,成為一座城市不可忽視的元素。

和閣就在城里,離我家所住的小區只有1公里遠,經常成為我散步的目的地。外地的朋友來玩,我也常帶他們去看,品味蘊含其中的文化意涵。

和閣坐落于和縣鎮淮古街南端。前方瀕臨悠悠流淌的得勝河,河水波光粼粼,白鷺隨意翻飛;正前方是鎮淮古橋,橋對面是建于明代的文昌塔。和閣與它們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一幅充滿古韻的畫面。

和閣樓體方正,闊10米、深10米、高10米,像一只超大魔方。屋頂四脊如同翅膀一般向四周舒展,仿佛隨時準備振翅高飛,充滿靈動之美。頂部攢聚成球狀,造型獨特,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四面屋檐之下,每面都有10只仙鶴雕塑。仙鶴姿態各異,或展翅欲飛,或引頸長鳴,仿佛在守護著這片古老的建筑。建筑采用斗拱結構,斗拱之間相互交織、層層疊疊,不僅是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結合,更是中國傳統建筑智慧的體現。

下面分為兩層。

底層墻體四面各有4根紅色金柱,不僅起到穩固建筑的作用,更增添莊重與華麗。東西兩面金柱之間皆窗。南北則兩邊設窗,正中各開六扇紅色大門,南北通透,空氣自由流通,陽光也能肆意灑入。門上皆鐫有鎏金梅蘭菊瓶花,又有綠竹數竿,使人想到“四君子”的風流神韻。

大門朝南,兩側有聯,曰:“登斯樓水抱山環氣勢恢宏都來眼底,逢盛世筆歌墨舞發揚出新光照人間”。落款為“歷陽老民九十有四秋水書”。上聯表現和閣氣勢不凡,下聯歌頌時代。秋水姓李,是尤擅草書的詩人、書畫家林散之的女婿,也是一位書畫家。

門楣上懸掛著金字匾額,上書“林散之書畫院”6個大字,系林散之長子、書畫家林筱之題寫。和縣自古有不少名門望族,今日的林氏家族亦多書畫名家。

二層南面,掛有篆書“和閣”二字,韻味古樸悠長。四周設有走廊,可以漫步。

我曾到和閣內部參觀。底層現辟為書畫院教室,置有林散之半身銅像。每周五下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新安畫派畫家穆慶東都會在這里免費輔導和縣的書畫愛好者作畫,有時還舉辦筆會等活動。

沿著木質樓梯拾級而上,便可到達樓上。站在檐下憑欄遠眺,大半的和縣及馬鞍山市區美景盡收眼底。遠處,山巒連綿起伏,萬里長江如帶,云霧繚繞其間,仿佛一幅水墨畫卷;近處,得勝河碧波蕩漾,文昌塔凌空獨立,鎮淮古街宛如游龍,在訴說著騰飛故事。

和縣以“和”為名,一直倡導“和文化”,這里區位優良,有歷史、有故事,文化內涵豐富。和縣的“和”,是人與自然、社會、內心之和諧。

和縣古名歷陽,歷史可追溯至西周時期,屬揚州地。和縣地處戰略要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戰事頻仍。公元6世紀中葉,北齊與南梁在歷陽聯盟,改歷陽為和州。這也是今日和縣之名的來源。

和縣是移民縣,歷史上南北朝、明代等均有大量移民遷入。《和縣標準地名錄》顯示,如今和縣很多村莊的原始村民,都是從江西遷來。三峽移民分布各地,和縣就有數個安置點。在這樣的背景下,人與人相處之中“和”的價值不言而喻。

從鎮淮古街北端南望,和閣恰如一面巨大的照壁,將街區分隔成兩部分,拓展了古城的景深,讓每一位來到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獨特的魅力,沉浸在歷史與文化的交融氛圍之中。(徐 斌)

編輯:廖昕朔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无遮挡 | 日本午夜视频一级a | 亚洲乱码AⅤ日本电影 | 中文字幕vs熟女 | 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丁香五月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69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