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讓“科研繁花”結出“產業碩果”
——大連市政協持續建言創新生態建設
大連市擁有高校30所、科研院所1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10家,科教資源豐富,創新底蘊深厚。
如何把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動能,讓“科研繁花”結出“產業碩果”?
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2023年11月舉行的大連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提出“六個建設”目標任務,其中之一是“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
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體系、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多措并舉激活“帶土移植”科技成果轉化潛力……市政協委員、黨派團體以多種履職形式圍繞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持續建言,所提建議催生一系列“新政”出臺——
采納李軍星委員關于“激發創新發展內生動力”的建議,大連市制定《市級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負面清單”管理辦法》,落實“興連英才計劃”,2024年安排科技人才補助資金2.05億元。
針對胡劍鋒委員關于“擴大科技企業孵化器隊伍”的建議,出臺《大連市科技企業孵化體系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并重新修訂《大連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管理辦法》。
落實聞宇委員關于“加速科技成果賦能制造業”的建議,大連新建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技術轉移服務機構10余家,每年在智能制造、潔凈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舉辦撮合對接活動百余場。
“建設英歌石科學城,既是城市發展的大戰略,也是構建區域全面創新機制的新載體?!睔v經600多天建設,一個嶄新的科技創新高地——大連英歌石科學城于2024年10月15日正式開城運營。作為《大連2049城市愿景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英歌石科學城建設向前推進的每一步,無不凝結著黨派團體、政協委員的心血和智慧。迄今,在這片44.3平方公里的創新沃土上,匯聚著300多個細分領域實驗室團隊、1000多名科研人才以及眾多大科學裝置……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推動大連率先全面振興,關鍵在科技創新?!苯衲?月27日,市政協主席宮福清帶隊與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少洪及相關部門負責人“會合”,深入高??蒲性核?、創新型企業7個“點位”,圍繞構建高質量科技創新生態開展專題調研。
“積極創新模式,打通‘實驗室—市場’鏈條,實現輸出成果轉化‘最大功率’?!痹诖筮B海事大學,調研組一行先后走進船舶導航系統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遼寧省水下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等4個實驗室,詳細了解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情況,鼓勵師生們持續提升科技創新供給能力,從源頭加強科技創新與企業應用深度結合,推動科技成果從“紙面專利”走向“市場價值”。
來到航天新長征大道科技有限公司、中冶焦耐(大連)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和大連干細胞與精準醫學創新研究院,大家不僅深入了解自主研發、應用生態構建等情況,還格外注重傾聽各單位針對創新生態環境表達的訴求,提出的建議。
數據顯示,2024年,大連全市舉辦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活動180場,挖掘重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540項,組建創新聯合體等新型創新主體110多個,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超過3000家……
“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機制不斷完善、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生態不斷優化?!痹诳隙ǔ煽兊耐瑫r,調研組也歸納出全市在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和產業化方面存在的諸多堵點:科研優勢明顯,但高??蒲性核Y源開放的社會化水平較低;科技創新資源分散,統籌機制不健全,資源配置有待進一步優化;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不緊密,戰略科技人才數量少;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夠牢固,牽頭開展成果轉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不強。
接下來怎么干?調研組提出,要牢牢扭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通過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科技研發計劃、“揭榜掛帥”等形式,支持科技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產業化項目,形成體系化攻關創新能力,不斷攻克“卡脖子”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
“以創新環境之‘優’,謀高質量發展之‘勢’?!睂m福清希望廣大政協委員持續關注創新生態建設,圍繞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廣調研、深思索、出實招,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大連篇章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呂東浩 石朕)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