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讓科幻成為“人人可抵達的星辰”
編者按:3月28日至31日,以“科學夢想 創造未來”為主題的2025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舉辦。從《三體》到《流浪地球》,從科幻文學到科幻影視,中國科幻作為世界科幻大家庭中的一員,正以其獨特的文化視角和蓬勃的發展態勢,吸引著世界的目光。《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1089.6億元。作為中國科幻產業之一的科幻閱讀,近年來連續保持增長態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之氣。”科幻閱讀對青少年科學興趣的培養發揮怎樣的作用?新時代科幻事業的發展需要怎樣的人才?值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本報記者就相關話題進行深度調研采訪。
“2025北京科幻嘉年華”現場
“2025北京科幻嘉年華”現場
聯結現實與未來的橋梁
“想不想知道十年后的自己在做什么?”
“真的可以和十年后的自己說話嗎?”
“十年后,我應該考大學了……”
在北京市首鋼園“2025北京科幻嘉年華”現場的一處展位,兩個銀白邊框的透明電話亭吸引了眾多家長和小朋友排隊、打卡,這是一個沉浸式的科幻體驗空間——“問候十年后的自己”。
像這樣新奇的科技展示在“嘉年華”還有很多,幾乎每個展位前都有成群結隊、等待體驗的身影。就像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所感受到的那樣:“氣派宏大,游客熙攘,參與者熱情似火,機器狗、人形機器人等高科技產品的點綴更增添了科技氛圍。”科技,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而是以一種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仿佛每個人都能觸摸到未來。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也感受到,仿佛置身于一座聯結現實與未來的橋梁之上——橋的一端是層出不窮的科幻新作與成果,另一端則是中國科幻文學浩瀚的星辰大海。他說:“科幻是基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想象,是對人類潛能的無限放大。作為文學工作者,我們深知:文學是文明的基因,而科幻則是這基因中最具突變潛力的序列。它既承載著人類對未知的永恒追問,也孕育著突破邊界的創新可能。”
其中有一項成果,是百花文藝出版社旗下《科幻立方》系列出版物的全球開放式授權發布。“我們在原有的科幻文學館計劃中增加了子項目——科幻立方·文庫本。科幻立方·文庫本,著眼于本土原創科幻文學的孵化與推廣,在形制上吸收小開本與通勤閱讀的經驗,小巧便攜,已經出版的品種市場反響良好。《科幻立方》通過期刊﹢文庫本﹢獎項選集的立體出版模式,構建了中國科幻文學生產的完整生態鏈。此外,我們還積極打造科幻IP,從紙質出版到影視、游戲、學術衍生,實現內容的多維增值。這一出版體系不僅孵化作品,更重塑了中國科幻的創作范式與消費場景,讓科幻真正成為‘人人可抵達的星辰’。”全國政協委員、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汪惠仁告訴記者。
從科幻創作到科幻出版,再到沉浸式的科技體驗,中國科幻產業正在持續發力,不僅促進了科幻事業的繁榮,也為科技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從邊緣走向主流
“中國科幻閱讀產業2024年總營收35.1億元,同比增長10.7%。2017至2024年連續保持增長態勢。科幻新書碼洋貢獻率明顯提升,科幻數字閱讀和有聲閱讀進入發展快車道。”
這份數據來自《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
“從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出,當前科幻作品和科幻閱讀現象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在吉林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文學教育家孟慶樞看來,科幻文學不再僅僅是類型文學的一種,而是逐漸成為一種跨學科、跨文化的表達方式。科幻作品不僅在文學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更在社會、科技、教育等多個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科幻文學已從邊緣走向主流,成為公眾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幻閱讀現象的興起,反映了公眾對未來世界的好奇心和對科技發展的關注。”孟慶樞以劉慈欣的《三體》為例,自2008年首次出版以來,該系列作品在全球范圍內的銷售量已超過3000萬冊,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英文版銷售突破100萬冊,獲得引人矚目的銷售佳績,其改編影視劇和游戲的熱播進一步擴大了科幻的受眾基礎。“科幻作品通過構建未來世界,激發了讀者的想象力,同時也引導人們思考科技與人文、社會的關系。例如,《三體》中對‘黑暗森林法則’的探討,不僅是科幻敘事,更是對人類文明生存困境的哲學反思。這種現象表明,科幻已超越娛樂功能,成為一種激發社會思辨的文化力量。”孟慶樞解釋。
“2019年,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首次增設‘科幻文學獎’。該獎項強調‘科﹢幻﹢文’的綜合評選標準(科學知識、幻想藝術、人文意識與文學價值),推動科幻作品突破‘類型文學’的標簽,成為嚴肅文學的一部分。”汪惠仁介紹,許多科幻作家通過獲獎進入主流文學視野,激勵更多創作者投身科幻寫作領域;還吸引了“傳統”作家跨界嘗試科幻創作,將科幻作為一種敘事方法,形成“中式科幻”風格。同時,科幻作家在科技倫理與人性探討中深化文學性,推動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的敘事互鑒。
邱華棟也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意味深長的轉變。他表示,科幻不再只局限于科學家的“靈感后花園”,而逐漸成為主流文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在《克拉拉與太陽》中探討人工智能的情感邏輯,作家余華在《文城》中以魔幻筆法叩問歷史的荒誕——文學的邊界正在消融,而科幻恰是這場變革的催化劑。
培養未來復合型人才
“我國的科技創新步入了一個快車道,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正重塑著社會的圖景,基礎教育也亟須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科幻教育作為連接科學與人文的橋梁,正在成為培養科技素養、審美素養、想象力素養的未來公民的重要載體。”
“科幻創作與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不僅需要深厚的文學素養和創作能力,還需要跨學科的知識背景。”
“科幻人才一定是復合型人才,這是科幻產業的發展過程決定的。”
……
在2025中國科幻大會“科幻﹢人才”專題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有這樣的共識——應培養一批具備高水平科學素養、深度理解科幻文化、精通科幻創作與技術轉化的復合型人才。為此,北京市科協推出了“科幻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
孟慶樞工作于高校,他帶領的科幻文學研究團隊所刊發的研究論文曾被中學語文試卷摘編作為試題。孟慶樞認為,“科幻不僅作為文學體裁,更作為一種思維工具,已融入基礎教育,成為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媒介。”在他看來,科幻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通過科幻閱讀與創作,學生得以接觸前沿科技知識與深層人文思想,從而點燃創新潛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
王晉康表示,科幻不僅可以傳播科技知識,其最大的社會功能,是把一顆“愛科學的種子”從小散播到孩子心中。“只要有了這顆種子,長大后他們會自己完成從‘想象未來’到‘創造未來’的轉化。”王晉康說,對于普通讀者,要立足科學的知識平臺,才能放飛想象力的雙翅。
科幻作品是培育想象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激勵創新創造的催化劑。
汪惠仁告訴記者,《科幻立方》雜志的“特別企劃”“創意寫作”欄目常結合前沿科技議題,如量子物理、基因工程等,為讀者提供科學啟蒙,開闊讀者想象力。他認為,“科幻文學不僅是想象力的藝術,更是科學傳播的重要載體,作為科學與人文的跨界載體,其科學啟蒙價值已超越傳統科普范式。它通過敘事將抽象的科學概念具象化,讓讀者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科學思維,同時,科幻還能培養批判性思維,思考人類文明及其未來。正如作家韓松所言:‘科幻的本質是提問——如果技術這樣發展,人類會怎樣?’這種思辨精神正是科學素養的核心。比如,科幻小說中探討的AI寫作、腦機接口、文明遺跡等,啟發讀者思考科技與人文的平衡。”(記者 郭海瑾)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