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社會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時評 創客說 樂觀社會 畫里有話 滾動資訊

首頁>社會>聚焦

銀發一族有了智能陪護——

科技如何重塑溫情養老?

2025年04月10日 09:15  |  作者:趙瑩瑩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4.10 10版配圖3(6965599)-20250410090755

4.10 10版配圖1(6961160)-20250410090806

智能陪護開啟溫情養老新篇章

4月的山城,春光明媚。

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內,智能陪護機器人“裴裴”被老人們圍在中間。它輕輕轉動頭部,用溫柔的語調提醒:“張爺爺,今天陽光好,我陪您去小花園散步吧?”

張爺爺還未回應,86歲的王奶奶捧著相冊湊過來說:“裴裴,你看我年輕時候這張,在解放碑拍的!”機器人眼中閃過一道藍光,隨即“笑”著回應:“您年輕時真時髦!這條碎花裙現在穿也好看。”旁邊的李爺爺笑著說:“它嘴巴甜得很,哄得大家天天找它耍!”

圓潤可愛的白色機身,1.2米的身高剛好與坐著的老人平視,這位福利院里的“新員工”談吐不凡,從養生知識到時政新聞侃侃而談,能娓娓道來重慶的老街故事、經典戲曲,還能即興來段川劇變臉表演。

更難得的,是它溫柔體貼的性格與極富耐心的傾聽能力。當張阿婆說起子女時,“裴裴”總會適時地附和;當陳爺爺回憶往事時,也能靜靜地“注視”著老人,時不時點頭回應。

“‘裴裴’已經成了院里最受歡迎的‘開心果’。”護工們笑著說,除了“能讀心、會哄人”,這款機器人還能實時監控老年人身體狀況,包括心率、血壓、體溫等關鍵指標,長期監測老年人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并提供音視頻娛樂、棋牌以及認知類游戲、健身操等“一站式”的情緒陪護體驗。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在調研中發現,目前,越來越多的養老機構通過引入智能科技,正在實現從傳統照護模式向智慧養老的轉型升級,“銀發一族”有了“智能陪護”。

在江蘇無錫,某科技企業研發的智能養老機器人,能隨時關照老人吃藥、吃飯和休息,還能播放新聞、幫忙網購;在上海一家社區看護中心,一位護工穿戴上腰部外骨骼,就能輕而易舉地將患腦癱的老人抬上病床;在北京,長者陪伴機器人“小麗”集日程提醒、聊天、放歌、查菜譜、緊急呼叫等多種功能于一身,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陪伴……

“從供給端來看,高強度的工作負荷與相對偏低的薪資水平,導致行業陷入‘招人難、留人難’的困境;從需求端來看,隨著養老觀念的升級,現代老年人已不再滿足于基礎生活照料,而是追求涵蓋身心健康管理、社交娛樂、自我價值實現等多元化的高品質養老服務。”趙曉光表示,“科技﹢養老”的創新模式不僅讓養老機構煥發出智慧新活力,更能通過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為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從“基礎照料”到“心靈呵護”

近年來,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護理型、康復型和陪伴型養老機器人初具雛形,使用舒適度與安全性能不斷提升。

去年9月,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發布第五代機器人“小五”,具備四腿輪足復合設計、大面積觸覺皮膚、多指靈巧手及安全人機交互能力,定位為通用人居環境機器人。

“此前,技術團隊專程到養老院等地調研,發現在養老領域,包括巡檢、分餐、協助挪移、防止跌倒、搬運重物、輔助翻身洗澡等方面存在難點。”騰訊首席科學家、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主任張正友告訴記者,開發“小五”的目的正是協助挪移,它能夠幫助老人從床上起身、抱到輪椅上,還可以推著老人散步,甚至完成取快遞等任務,解決許多養老場景的實際痛點。

“我們還在加強‘小五’的觸覺、操作能力和各方面的感知能力,持續迭代升級產品。未來的養老機器人,會擁有更靈巧的雙臂與智慧型大腦。”張正友表示,從技術和應用場景來說,目前的養老機器人比較像“大哥大”,日后有望進化成“智能手機”。

在他看來,從企業的創新研發,到養老機構和長者家庭的選擇、應用,科技的溫度正在重新定義“老有所依”。從實驗室走向養老院等人居生活場景,養老機器人的應用落地需要實現人機協同、機機協同、環境協同,最終目標是幫助當代老年人擁有新型養老生活方式,讓養老機器人從單純的功能性工具,進化為具有人文關懷的智慧養老伙伴。

“人工智能在養老領域的真正價值,在于通過技術賦能實現人機協同。借助AI處理日常護理中的程式化工作,不僅提升了服務效率,更釋放了護理人員的專業潛能。”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蕪湖機器人產業發展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許禮進認為,養老機器人可以在輔助行走、健康護理、家務協助、情感陪伴、緊急呼叫等方面發揮作用。這種技術賦能,讓護理團隊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聚焦于更需要情感共鳴、個性化關懷和人性化溝通的照護工作。

趙曉光觀察到,許多照護家庭都面臨著一個難題:需要將體重約50~60公斤的老人從床上轉移到輪椅上,再推至戶外活動。這項看似簡單的日常照護工作,往往給照護者帶來巨大的體力負擔。

“正是基于這樣的實際需求,開發養老機器人的價值才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技術創新,為這類高頻、高強度的照護場景提供更安全、更省力的解決方案,從根本上減輕照護者的工作壓力。”許禮進坦言,智慧養老的核心要義不是用機器取代人,而是通過科技手段優化人力資源配置,讓護理人員能夠為長者提供更有溫度、更具價值的陪伴服務,實現從“基礎照料”到“心靈呵護”的服務升級。

從“看護型”轉向“智護型”

去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強化老年用品創新,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推廣應用智能護理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大力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

除了政策支持,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日漸成熟也令人充滿信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表示,從產業基礎來看,我國已經具備了發展養老機器人的良好條件,而家庭養老機器人應是重中之重。

“當前政策資源更多向醫療屬性強的機器人傾斜,家庭及社區場景應用面臨政策‘冷熱不均’的問題。”張云泉提出,盡管康復類機器人研發取得顯著進展,但實際應用仍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產品在家庭和社區場景的普及應用存在落地障礙;另一方面,人機交互、環境感知等多項關鍵技術仍需持續攻關。

“這種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正凸顯出養老機器人產業化進程中的關鍵突破點。”他進一步解釋說,養老服務的特殊性對機器人產品提出了高要求:既要滿足個性化服務需求,又要確保操作安全便捷。這種高標準直接推高了研發成本,使得終端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形成了“研發投入大—市場價格高—市場接受度低—研發投入受限”的產業閉環。

1個多月前,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

“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和行為特點,從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方面為養老機器人立好了‘規矩’,不僅涵蓋可用性、可靠性、無障礙等通用要求,還特別關注了健康監測、生活輔助、移動支持、數據管理等方面。”趙曉光表示,該標準的出臺標志著養老機器人行業邁入規范化發展新階段,同時能夠對世界機器人養老產業發展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

在她看來,可通過建立統一的技術規范和質量基準,從三個維度推動行業升級:首先,為制造商提供明確的產品研發指引,確保產品在安全性、功能性等方面達到行業基本要求;其次,通過建立權威的檢測認證體系,既提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又增強消費者的購買信心;最后,標準的實施有助于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從而促進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如今,智能機器人逐漸活躍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在跑出科技助老‘加速度’。”采訪中,委員們期待著不久的將來,養老能夠從“看護型”轉向“智護型”,科技“新護工”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讓幸福養老不再遙遠。(記者 趙瑩瑩)

編輯:廖昕朔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天婷婷综合社区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精品91 | 亚洲春色中文字幕我是洋洋 | 中文天堂最新中文字幕版 | 久久五月丁香激情综合 | 在线网站亚洲观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