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政協動態 協商建言 委員聲音 主席訪談 正商量 提案摘編 議政瞬間

首頁>協商議政>政協動態

推進灣區科創建設 助力港澳融入大局 ——全國政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視察暨強化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專題調研綜述

2025年04月11日 08:59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360截圖20250411085544166

調研組在深圳前海高科技企業調研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全新定位:“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為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3月17日至2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咸輝率調研組赴廣東,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進行視察,并就“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同步開展專題調研。

4天的時間里,調研組先后赴深圳、中山、廣州等地,深入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創新中心、研究機構、科創企業等,詳細了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及強化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情況,為積極打造大灣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獻計出力。

重大合作平臺:

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

初春的深圳,木棉綴城,新綠映春。

“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到粵港澳大灣區,這已經是粵港澳大灣區連續第九年出現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站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展示廳的巨大沙盤前,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駐會副主任王偉說起全國兩會閉幕不久就開啟的這次調研,表示一定要多看、多思考,通過高質量建言獻策,助力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8.8億元、同比增長8.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91億元、增長10.1%,實現進出口總額7066.5億元、增長42.4%……聽到前海合作區2024年的發展成績單,委員們頻頻點頭。作為深港合作的重要橋頭堡,前海通過企業服務一體化平臺整合資源,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促進深港兩地要素高效流通。

實際成效如何?從展示廳驅車不到5分鐘,調研組就在深圳思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里找到了答案。

“我們企業的創業模式為香港科學家團隊在內地進行產學研落地轉化。領頭人也是計算機視覺領域國際頂尖專家、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全球頂尖大模型研究團隊帶頭人。”思謀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調研組,正是得益于前海深港合作區的政策與區位優勢,公司得以加速國際化布局,對接香港及全球資源。同時,借助前海的跨境金融、數據流動便利和稅收優惠,吸引高端人才,深化與香港高校的產學研合作。

思謀公司的成功發展,讓委員們深受啟發。“這些企業在前海的成功,正說明應該進一步加大對前海這類合作平臺的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在人才引進和資金融通方面,為更多香港及國際創新創業人才營造更優的發展環境,吸引他們扎根大灣區。”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仇鴻說。

不僅是前海合作區保持了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后起之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合作平臺,也在不斷加速高端科研資源匯聚。

當了解到2024年10月啟動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轉化醫學研究院已成功研發針對早期癌癥篩查的新型檢測技術,相關成果正積極推進臨床轉化,有望造福全球患者,委員們為合作區在科研創新領域顯示出的巨大潛力“點贊”。

“雖然只有短短幾年,但河套合作區的發展令人驚嘆。特別是香港園區未來的發展,非常令人期待。”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濟民生聯盟監事會副主席胡劍江看來,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大灣區亟須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榮譽主席吳良好同樣看好河套合作區的潛力,他建議國家提供基地配套和財務、人才安排等便利措施,打造集聚不同省市龍頭企業集群。“如此,國家重點產業龍頭既用好了香港國際化條件,又能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和跨行業龍頭集聚效應,一舉雙贏!”

百級潔凈室、EUV光刻機、AI輔助設計系統……在坐落于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芯片實驗室,得知如此高端的設備優先為學校的本科生開放,來自高校的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非常贊賞。“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科技創新和國際合作的重要使命。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創新科技樞紐,擁有獨特的國際化優勢和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國際化的重要橋梁。”黃錦輝說,目前香港與內地在科創領域的深度融合仍面臨諸多政策壁壘和機制障礙,要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優化,進一步推動兩地資源的高效流動與協同發展。

科創企業與研究機構:

創新力量的集聚

說起粵港澳大灣區、技術創新、科創企業,就不得不提起在這里發展壯大,又從這里走出國門的科創企業們。此次行程中,華為、騰訊、大疆等代表性企業,也成為調研的重點。

步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位于深圳坂田園區的展示空間,仿若進入了一個未來科技世界。特別是大屏幕上實時播放著智慧礦山作業的畫面,更是讓大家直呼“大開眼界”。在聆聽工作人員詳細介紹智慧礦山整體架構時,委員們不時詢問技術細節,對華為在智慧礦山領域的創新成果贊嘆不已。

“沒想到現在的數字技術還可以這樣用,這種體驗讓人感覺身臨其境、非常新奇。”在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的“數字敦煌”展廳中,委員們手持數字設備,就能和墻上的壁畫影像互動。而騰訊在工業、醫療、零售、教育、交通等各個領域助力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以及在數字經濟領域構建的龐大生態體系,也讓委員們深切感受到數字產業的蓬勃活力。

在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區內科技感十足的無人機整齊陳列,瞬間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工作人員向大家講解一臺專業級航拍無人機,如何憑借先進的避障技術,靈活避開各種障礙物,穩定飛行,委員們紛紛對大疆的創新實力豎起大拇指。

在中山生命科學園、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廣東醫谷等地,委員們對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取得的成績大為贊嘆。看到各類先進的實驗設備模型,展示墻上與香港知名高校合作的創新藥物研發項目進展、多款針對多種癌癥的特效藥物研發成果,委員們一邊向科研人員詳細了解研發過程中的關鍵技術突破與挑戰,一邊詢問目前藥品進入臨床的實際情況,同時也鼓勵他們在生物醫藥研發領域繼續創新。

調研中,科創企業的勇于創新與研究機構的不斷探索,讓委員們思考良多。

“這兩天走訪大灣區的龍頭企業和園區,各類技術的蓬勃發展對我的觸動太大了。”作為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林龍安認為應通過融入數字貿易、跨境電商的模式,打造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和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同時,強化大灣區的康養服務,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到大灣區安享晚年,進一步促進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大灣區在研發、基礎科研與應用科研轉化、產品智造、上下游產業鏈融合發展等方面,已逐步呈現出世界級水準。說明中國的科技實力在相當廣泛的領域和項目,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常務副主席施維雄表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除了在金融、物流、貿易、旅游等“看得見的領域”打拼,更不能缺少教育、科技、人才所提供的決定性的支撐作用。各方應合力推進香港教育科技人才聯動改革,為大灣區建設進一步提供動能。

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

破解發展難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此次調研中,委員們不約而同地認為,只有不斷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動數據、資金、人才等創新資源高效流通、共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推動產業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創新鏈利益共同體,才能助力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法律制度下探索推進區域深度合作,是沒有國際先例的開創性、探索性事業。”在參觀創立于1983年的深圳國際仲裁院時,一直非常關注粵港澳大灣區法律協同建設的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邱庭彪認為,如何真正打破制度壁壘、實現規則對接,將“制度之異”變成“制度之利”是關鍵。“這就要加強法律銜接工作,深化粵澳法治交流合作,從而促進跨境商貿經濟合作,提高國際競爭力。”

民生融合是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重點領域之一。在廣州南沙創享灣,委員們了解到,這里針對港澳同胞來粵就業創業和生活重點訴求,需圍繞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政務服務等領域推進規則銜接,創新推出便民利民惠民舉措,以“小切口”撬動三地民生融合“大變化”。

“過去,港澳企業在內地注冊需往返多地提交各類紙質材料,流程繁瑣且耗時較長。但在創享灣,通過與港澳相關部門的數據共享和協同辦公,創業者只需在線提交一套資料,5天即可完成企業注冊的全部流程。”工作人員介紹,在人才流動規則方面,創想灣與港澳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為港澳人才創新創業開辟綠色通道。獲得高層次人才認定后,不僅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其子女也可以進入優質學校就讀。

調研過程中,委員們深刻認識到 “一國兩制﹢三法域”是大灣區獨特優勢,但也帶來制度差異和利益協調挑戰。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王榮認為,應進一步推動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通過加強制度創新、優化營商環境、深化區域合作,更好發揮優勢。同時,在授權協同立法、建立協同工作機制、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等方面加大突破力度,將大灣區打造為規則銜接的制度高地。

“人才是激活發展的第一動能。大灣區具有獨特優勢,應該率先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移民制度,推動全球資金、技術、人才、市場、服務等創新要素有效對接。”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副主席王桂林提出,要建設國家性創新人才引進和跨境流動體系,讓全球創新人才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賦予粵港澳三地的光榮使命和重大任務。調研組提出,要通過大灣區科創中心建設,努力建設更具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國際一流灣區,積極推動大灣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同時,充分發揮港澳優勢和特點,打造創新鏈利益共同體,不斷開創“一國兩制”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五月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三区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中文字幕亚洲乱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