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
認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適配性的三個維度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表示:“教育問題既是惟此為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復雜的事情。既要久久為功,又是當務之急。”
本期我們邀請全國政協委員與學者共同思考:如何在教育改革發展中,把握好當下與長遠的辯證關系。
——編者
“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教育始終承載著國家興盛、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談及在聯組會上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殷切囑托的感受,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感慨萬千:“總書記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從歷史維度肯定我國教育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進步,又以系統思維分析教育改革的復雜性,明確教育發展的方向。在聯組會上,他多次強調要增強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適配性,值得我們思考、研究和實踐。”
王成斌指出,“對該問題的深入探尋能引領我們穿透教育發展的表象,精準把握教育這一社會發展子系統與其他子系統間相互影響、彼此作用的內在邏輯,體悟教育基本規律的深層要義,進而為開展更高質量的教育實踐筑牢根基。”
“慢變量”與“快變量”
“探討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適配性,以及教育自身變革走向,關鍵在于厘清二者之間‘慢’與‘快’的哲學關聯。”王成斌拋出自己的核心觀點——
“從本質屬性來講,教育是典型的‘慢變量’。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的過程天然蘊含著長周期特質,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聚焦到教育改革發展層面,一定要科學論證、系統謀劃,否則就會誤人子弟甚至誤國誤民。不管是搭建完備的課程體系,還是精準適配教育教學專業設置,任何一個環節的革新,都必須秉持長遠眼光,以未來發展需求為導向進行通盤謀劃。”
“相較而言,科技革命、市場需求是一個‘快變量’。其速度遠高于社會系統內部的其他要素,且還能夠在短時間內催生其他社會系統要素的連鎖反應。”
基于如上分析,王成斌強調,精準且清晰地剖析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這種速率失衡的關系,有益于我們以更為理性、審慎的視角洞察教育改革的深層次復雜性。“一方面,必須深刻意識到,面向未來的諸多教育變革難以實現一步到位,每一項變革舉措從啟動到扎實落地,都離不開長期持續的推進和努力,其間要克服重重困難與阻礙;另一方面,即便部分教育變革在當下看似乎已經‘大功告成’,但實則遠未抵達終點,它們依然需要置身于動態變化的社會發展實踐大熔爐中,要反復接受檢驗、持續得到優化,方能契合時代發展的脈搏,真正為教育事業的長效發展賦能。”
“供求關系”與“三方視角”
在王成斌看來,正確認識教育變革的復雜性、長期性,還應關注到教育變革過程中諸多的利益相關方視角。“教育變革絕非孤立的、一蹴而就的簡單事項,各方利益訴求緊密相連、相互作用。無論是家庭對于子女成長的殷切期盼,學校對教育質量提升的不懈追求,還是企業對適配人才的急切渴望,都在這場變革中有著不可忽視的發言權,只有統籌兼顧,才能在教育變革中找準方向,穩步前行。”
“先從家庭及個體維度審視,當下許多學生與家庭在選擇深造路徑時,往往傾向于那些當下社會認可度頗高的專業領域。這背后,社會評價機制宛如一只無形卻有力的大手,悄然引導著個體對教育資源的篩選。”王成斌舉例指出,“像釆礦、冶金、化工、老年護理等專業,因其工作特性常需深入一線、往往會更艱辛,使得不少學生和家長面對此類專業選項時望而卻步。再者,鑒于當前不同職業、崗位、行業之間在社會地位與待遇上存在顯著落差,眾多受教育者自然會依據現實的評價標尺來確定自己的學業走向。而很多時候,這個選擇可能與國家需要之間相矛盾,而反映在教育上,又變成教育發展的新困境,比如我國制造業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的需求與家長的選擇之間的矛盾。”
“再轉換視角至學校層面,從理論上說,學校應依據學生訴求以及用人單位的期望推動調整學科、專業、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但一方面,這種改革也面臨一系列觀念沖突和利益調整,因為撤銷一個學科或專業比發展新學科新專業難度大得多。另一方面,又一直存在著不顧條件、一哄而上辦所謂熱門專業的情況。”王成斌表示,各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都對人才有著極高的需求。“對人才需求變化的研究預測及指導要更加精準、更有前瞻性,而不能僅憑感覺籠統判斷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方向和規模。”
“企業作為用人方應有育人社會責任,需要提前介入學校教育、支持學生實習、關心和培訓新員工。長期的人口紅利使企業形成了招來就能用或都想要熟手的期望。但這是不現實的。”王成斌援引國內外校企合作共贏的經典范例指出,“正所謂,欲取先予。企業作為人才的試煉場,理應肩負起人才培養的重任。在如今科技迅猛迭代、各行各業日新月異的時代浪潮下,即便高校竭盡全力,傳授給學生的也多為通識性、基礎性知識技能。因此,企業要做更多介入式和接續性的人才培養工作。”王成斌總結,“綜上可見,教育變革牽一發而動全身,諸多因素相互交織、彼此影響。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發展教育事業需統籌兼顧、動態調整、久久為功。”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人們通常認為教育既有工具理性也有價值理性。因為教育不僅要滿足國家和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要,也要滿足人的全面發展、追求幸福和價值實現。審視教育的功能和意義,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不要過于功利化,而要真正把立德樹人擺在第一位,把成人擺在成才之前,達到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王成斌言辭懇切。
“面對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需求,以及社會的人才需求,學校作為育人主體,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既要久久為功,又要時不我待,抓緊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現在社會關注教育,關鍵還是關注質量和公平問題。作為教育人,我們既要看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還要看到學校的差異性。教育公平不要只是‘考分面前人人平等’,把每個學校都辦好才是真正的公平,才能化解教育的內卷和焦慮。”王成斌補充說,“當然,這是一個理想,但我們必須為這個理想而奮斗。”
“學校雖是推動深化教育變革的核心主體,但僅靠學校單方面發力遠遠不夠。”為此,王成斌建議,一方面,家庭與社會各界都應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觀,看到個體的差異性,看到工具理性也看到價值理性。另一方面,要改革以往支持重點學校的思路,改革投入機制,讓每一所學校都辦好,在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把“破五唯”落到實處、落到每個社會成員的內心深處。(記者 朱英杰)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