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春忙圖景
人民政協網4月17日電(記者 王菡娟 黃克瑤 何玲 趙壯)開春以來,長江沿線一批關乎生態修復與民生保障的工程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從灌區改造提升到城市水環境治理,從防汛固堤到岸線打造,一幅幅春忙圖景正在共抓長江大保護項目建設現場展開。
活水潤田助農耕
春風吹拂下的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處處洋溢著盎然的春意。在國家重點水利工程——
“這座泵站是黃陂灌片最大的泵站,設計年供水量約120萬立方米。目前,主體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未來將通過智能提灌系統從黃陂河取水,精準灌溉5800畝農田,助力當地農業生產。”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環保集團江西區域公司梅江灌區項目
作為國務院2022年重點推進的6處新建大型灌區工程之一,梅江灌區項目也是三峽集團探索“大水小水共治”、建設南方山區現代化灌區的示范項目,項目完成后可以為22個鄉鎮近58萬畝農田灌溉、79萬城鄉人口供水提供保障。
素有贛南糧倉美譽的寧都,存在著季節性缺水以及由地勢起伏帶來的工程性缺水等用水挑戰。歷史雨情資料顯示,8月以后至來年2月,寧都縣降雨量最低只有全年的20%,甚至出現過極端干旱缺水的氣候。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
“截至目前,工程累計完成渠道澆筑64條126千米、管道鋪設65條876千米,隧道入洞19個進深4760余米。當下,我們還在持續推進項目建設,為寧都縣進一步鞏固‘米袋子’、保障‘水缸子’、豐富‘果盤子’、充實‘菜籃子’貢獻力量。”程里說道。
生態固堤保安居
鄱陽湖畔,油菜花開,候鳥成群,美不勝收。
走進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河湖岸線生態保護修復現場,古縣渡鎮碗子圩預制塊護坡施工作業面、昌洲鄉
江西省鄱陽縣河湖岸線治理昌洲鄉
作為鄱陽縣最大的在建水利項目,鄱陽縣河湖岸線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緊緊圍繞“治污水、保供水、防洪水、排澇水”開展工作,包括城鎮污水廠及配套管網新建工程、河湖岸線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存量城市供水工程等,同時涉及鄱陽縣8條重點圩堤改造加固工作,總長約102公里。項目建成后,除改善環境外,還將有效補齊鄱陽縣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完善防洪減災體系,提高鄱陽縣濱湖沿江地區防御洪水的能力,最大程度保障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截至4月上旬,項目已累計完成形象進度的80%以上,土方填筑、深攪、拋石已完成95%以上。長江環保集團江西區域公司鄱陽項目負責人
碧水重塑城中脈
洞庭湖畔,湖南省沅江市下瓊湖和蓼葉湖的交接處,原先的一片荒地已經被連通兩湖的楊泗橋運河取代。運河之上,連接兩岸的濱湖橋正在加緊建設,計劃于4月竣工驗收,運河之中清淤、通水工作還將持續推進。
曾經,沅江中心城區的五個湖泊各自獨立、相對封閉,為增強水動力,促進水體循環自凈,增加水環境容量,改善水環境,包括開挖運河、新建改造水利閘門及配套橋梁在內的沅江市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活水提質工程正在聯通“五湖”,激活一池碧水。
300公里之外,湖北省宜昌市東山水質凈化廠多個核心設施已初具規模,高效沉淀池、V型濾池等關鍵構筑物全面封頂,生物處理系統完成主體結構施工。這座日處理能力5萬噸的現代化凈水廠以公園式水廠為設計理念,地上建設為休閑公園,地下負責污水的再生處理,致力于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
此時,江西省九江市兩湖(南門湖、甘棠湖)調蓄池及雨水循環中心工程建設現場,建設者們正在開展設備安裝、室內裝修、環境綠化等作業。
江西省九江市兩湖調蓄池及雨水循環中心工程管理用房一角 攝影:于奇木
“我們新建了1座容量為7萬立方米的調蓄池,1座日處理規模為3萬立方米的雨水循環中心,用于收集容納初期雨水、合流溢流污水,并將雨污水凈化后再利用,作為生態補水匯入‘兩湖’,預計今年6月底投入使用。”長江環保集團江西區域公司兩湖調蓄池及雨水循環中心工程項目經理吳瓊祥說。
據悉,該工程是九江中心城區老鸛塘片區“廠網河湖岸”一體化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最后一環,投入使用后可切實滿足九江市中心城區雨水處理、凈化兩湖生態環境的需求,將進一步完善九江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
編輯: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