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奇聞軼事
汪曾祺發現陳登科
1950年,汪曾祺進入北京市文聯,被安排在《說說唱唱》編輯部工作。
《說說唱唱》編輯部設在一幢日式小樓里。這幢房子有個大壁櫥,被用來專放廢稿。來稿每天以百件計,而可用的不到1%。日積月累,壁櫥里的廢稿如一座小山,想從這里發現可用之稿,也就如深山探寶。每天新收到的來稿都很難處理好,沒有誰再花工夫到廢稿堆里尋寶。可汪曾祺竟從廢稿堆里淘出來一部長篇小說《活人塘》,作者是默默無聞的陳登科。這部書稿被涂抹得很亂,滿紙錯別字外加作者自造的怪字,宛如天書一般。一位初審編輯,讀了兩三頁,實在讀不下去了,就扔進了廢稿堆。
隔了一段時間,汪曾祺從廢稿堆里發現此稿,把書稿讀完。他發現其思想和藝術都頗有新意,甚至可以說不可多得的佳作。做出這樣的判斷后,汪曾祺不惜再花工夫,改了那些勉強能辨認的錯別字,然后送到主編趙樹理的案頭。趙樹理看了,完全同意汪曾祺的看法。這位農民出身的大作家,不僅同意將此稿再作修改后發表,還親自動手修改和潤色其中幾處。
審稿中還有件趣事,原稿中有好幾個“馬”字,但下面都沒有四點(原大寫馬字,即簡化字一橫),許多人都被難住了。汪曾祺面對這個字抽了半盒煙,仍不知何意。恰逢作家康濯來編輯部,他琢磨片刻,認為這是個“趴”字,理由是,馬看不見四條腿,那不是趴下了嗎?為慎重起見,編輯部特地去信問陳登科,回信說:正是這個意思。作者為編輯部能認出他自造的字感到欣慰。
正是汪曾祺慧眼識珠,《活人塘》發表后,陳登科因此而一躍成名,步入文壇,后來成為了著名作家。(崔鶴同)
編輯: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