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菜鄉蝶變:當科技與文化在壽光蔬菜博覽會上“生根發芽”
人民政協網4月21日電(記者 高志民) 四月的壽光,菜香與創意齊飛,科技共文化一色。第二十六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正如火如荼舉行,這座“中國蔬菜之鄉”再次以“綠色·科技·未來”為
科技賦能:從田間到“火星”的創新之旅
“今年展會實地種植展示2600多個蔬菜品種、80多種先進種植模式、100多項新技術,首次引入的‘打藥、授粉、巡檢、噴霧’多功能智能機器人,讓田間管理進入‘無人時代’。”展會組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隋申利站在10號館前,向參觀者介紹著科技給農業帶來的變革。作為連續25年見證菜博會成長的“老菜博人”,他深知科技是壽光蔬菜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展會早已超越了農產品展銷的范疇,成為全球蔬菜科技的“孵化器”。
在3號館的VR體驗館,山東科技大學2025屆志愿者黃一凡正帶領孩子們穿越“火星峽谷”。“戴上VR眼鏡,就能體驗火星種植的全過程,從土壤改良到智能灌溉,每個環節都融入了壽光的農業科技。”她介紹。
今年首次設立的VR體驗館特設“火星種植區”“觀測倉區”,將航天科技與設施農業結合,讓“把蔬菜種到火星”的夢想照進現實。在室外展區,6個國內外園區通過視頻連線同步開幕,鏡頭掃過荷蘭的智能溫室、哈薩克斯坦的壽光技術示范園,隋申利感慨:“25年來,菜博會從區域性展會成長為UFI雙認證的國際盛會,靠的就是不斷把‘科技基因’注入每一片菜葉。”
文化鑄魂:蔬菜背后的鄉土密碼
走進3號館的藝術大菜場,五彩斑斕的掛件墻前圍滿了市民——“天之‘椒’子”“壽比南山”“巨款‘姜’至”等俏皮名字配上辣椒、南瓜、生姜的卡通造型,讓傳統蔬菜變身“文化使者”。“這些掛件的設計靈感來自壽光的蔬菜文化和民間俗語,比如‘再卷也是菜’既呼應了年輕人的‘內卷’調侃,又突出了蔬菜的堅韌生命力。”
布好玩+菜鄉寶貝創辦人桑豐偉手持一款“壽比南山”掛件,講述著創意背后的巧思。作為土生土長的壽光人,他扎根菜鄉10年,將“農圣文化”與現代創意結合,開發出200余款蔬菜主題文創產品,讓“菜籃子”變成“文化籃”。
展會里,文化的印記無處不在,蔬菜科技文化藝術深度融合,航天育種與《齊民要術》相互襯托;充滿靈感的舞蹈《農圣遺風》演繹著賈思勰的農耕智慧;“壽光好品”展區,老匠人現場制作的蔬菜烙畫、菜汁染布吸引了國際參展商的目光;而在農圣賈思勰宣傳推廣活動中,孩子們跟著非遺傳承人學習“蔬菜燈彩”,將蘿卜、茄子雕成燈籠,點亮千年農耕文明的傳承之路。
隋申利說:“壽光的蔬菜不僅是農產品,更是文化符號。我們舉辦‘賈思勰農業獎’、打造蔬菜主題研學綜合體,就是要讓‘一粒種子’承載起鄉愁與創新的雙重使命。”
融合共生:打造產業升級新生態
從田間到舌尖,從科技到文旅,菜博會搭建的“融合舞臺”正在催生新的經濟形態。在日光溫室高產栽培區,智能溫控系統與傳統“壽光大棚”碰撞出高效農業的火花;休閑農場里,游客體驗著“摘菜、烹飪、文創手作”的全鏈條田園生活;而VR體驗館的“火星種植”場景,更是吸引了多家科技公司洽談合作,試圖將農業技術與文旅研學結合開發沉浸式項目。
“展會不是終點,而是產業升級的起點。”隋申利透露,本屆展會期間簽約的“數字農業產業園”項目,將整合5G、AI技術,打造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智慧平臺。
桑豐偉的文創攤位前,一位來自深圳的采購商正拿著“巨款‘姜’至”掛件拍照:“這種兼具實用性和文化內涵的產品,在一線城市的文創市場很有潛力。”他的感受印證了壽光“蔬菜搭臺、經貿唱戲”的辦會理念——25年來,展會累計吸引超3400萬人次參與,促成交易額超千億元,更讓“壽光蔬菜”成為價值百億的區域公用品牌。如今,科技讓蔬菜種植更高效,文化讓蔬菜內涵更豐富,兩者的融合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正如黃一凡在VR體驗館看到孩子們驚嘆時的感悟:“當蔬菜不僅是食物,更是科技的載體、文化的符號,它就有了改變鄉村、連接世界的力量。”
暮色中的壽光菜博園,智能機器人仍在大棚里巡檢,文創店里的“菜鄉寶貝”閃爍著燈光……25載耕耘,菜博會早已超越了展會本身,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縮影——在這里,科技讓土地更肥沃,文化讓產業更溫暖,而兩者的深度融合,正孕育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正如桑豐偉設計的“天之‘椒’子”掛件所寓意的:當傳統農業插上科技與文化的翅膀,每一片菜葉都能飛向更廣闊的未來。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