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一品一鑒一品一鑒
考古揭秘:秦代的弩究竟啥樣
陜西兵馬俑坑發現的弩
自2009年開始的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近日又有重大考古收獲,考古學家首次發現一件保存最完整的弩,尤其是弩上“檠”的發現,將此前見于史書卻未流傳的實物首次呈現在公眾面前。
此次發現的弩是位于一件陶俑的身上,此前,秦兵馬俑坑已發現上百件弩,但這件保存最為完好,弓弦、弓背、弩機等均輪廓鮮明。其中,弓背彎曲長度145厘米,弓弦長度130厘米,弓弦的直徑0.8厘米,表面光滑圓潤。據推測,弓弦的材質可能是動物的筋。其中弩機是青銅所做,目前還埋在土里未清理完。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領隊申茂盛說,以往對于弩上附件的解釋一直存有疑問,這次價值最大的就是首次明確了弩上的“檠”的作用,針對過去大家一直爭論的問題,給出了一個比較接近現實的解釋。
據了解,過去對弩的結構的認識眾說紛紜,尤其是“檠”的作用在學術界一直是個謎團。有學者認為“檠”是弩的輔助桿,但這樣會把弩固定住而不能使用;也有人說是“韜”(裝弩的袋子)的撐木,但這種說法也很快被推翻。申茂盛說:“此次我們工作做得特別細致,在對弩進行清理時,驚喜地在每根檠木上都發現了3個等距離小孔,小孔應該是用來穿繩子的,這樣檠的作用的謎團也就解開了:打仗時弩是張開的,而在不用時如果保護不好就很容易變形,影響威力。檠就起到保護弩的作用,不使用弩時,通過這3個小孔用繩將檠與弩綁縛在一起,再用一個短的撐木支撐,形成三角形,使弩在松弛的狀態下不變形。”
“由于氣溫干濕度變化較大,所以這類機械文物較難保留下來,形狀雖然一致,但材料的基本性質已經改變了,因此還需要許多后續保護工作。”申茂盛如是說。
弩是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戰爭武器,其出現與發展凝聚著古人的智慧,代表著中國古代的科學水平。大約在3000年前,我國就發明了弓箭,這是機械方面的一項重要發明,利用人在拉弦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力量,以瞬間爆發的形式將箭彈射出去。春秋時期出現了弩,其發射原理與弓箭相同,但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并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點。到漢代,弩機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潔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漢弩有8種規格,已初步形成機械制造標準,并在弩機上留下了作工、鍛工、磨工等人的名字。弩的出現基本意味著淘汰了戰車作戰。同濟大學教授陸敬嚴說:“春秋時期戰車發展到頂點,諸侯國之間戰爭就是比較戰車的數量,對方看見大量戰車出現就會潰逃。而弩的出現則是戰馬的克星,所以迅速淘汰了戰車。楚漢相爭時,已經基本看不到關于戰車的記載。”
據了解,弩的特點是又遠又準,有時間從容瞄準,但上弦比較費力耗時,因此常被用于防御和伏擊,通過幾組射手輪番射擊來保證發射頻率。后來,出現了帶有箭匣和活動臂的迷你連弩。在宋代,最強的弩稱為床子弩,陸敬嚴介紹,這種床子弩形狀類似于床,是以絞車為啟動設備,用幾張弓來增加它的彈射能力。檀淵之盟前夕,契丹大將蕭達覽命喪床子弩的箭下,使契丹士氣大挫。
在現代戰爭環境中,弩由于在發射時無聲、無光、無高熱,既可隱蔽射殺目標,又能避免引爆周圍易燃易爆物品,使其在現代反恐與特種作戰場合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現代的弩由于制作工藝和材料的不同,比古代的弩要強很多,關鍵就在于弩的弩體和弩片比古代先進,同時在設計上吸收了槍的優點,改進了彈道。
在一些地方,射弩是一項現代競技體育運動項目,而在另一些地方,弩仍被原住民用作狩獵工具。“據目前一些資料表明,弩的制作工藝只在少數民族地區還有流傳,如在中國云南一帶作為狩獵工具,但制作工藝比較粗糙。”陸敬嚴說。一些戶外運動愛好者也喜歡選擇弩作為狩獵工具。在對鯨類的科研活動中,弩被用來作為一種取樣工具。它能夠安全地從鯨魚身上取得鯨脂的活體樣本,同時只對鯨魚造成最小限度的傷害。(實習生 李戈)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考古揭秘 秦代 弩 陜西兵馬俑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