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應對“威馬遜”凸顯公益組織老難題:信息不透明缺乏良性互動平臺
災后清障現場
受今年第9號臺風“威馬遜”及其殘留云系影響,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出現狂風暴雨天氣,引發洪澇、風雹、泥石流等災害,造成144個縣(市、區)近千萬人受災,威脅生命與財產安全。
在政府發布社會募捐呼吁后,大型基金會紛紛與公益組織聯手,在災區開展救援工作,行動迅速,物資調配順暢。業內人士認為,這有賴于近年來多次自然災害救助的訓練,公益組織的行動能力提升很快。
不過,救災過程中“三伏天發棉被”、救災打“口水仗”等現象一度引起輿論關注,甚至影響了公眾救災捐獻的熱情。雖然事件最終得以澄清,及時消除了公眾疑慮,但其中暴露的問題仍然引發了廣泛思考:“如何整合公益資源”、“如何精準把握受災群眾需求”等“老難題”到底該如何破解?
現場
公益組織災區一線開展救援
“災區急需防雨布!”7月24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官方微博發布這樣一條信息。
這條信息來自于海南省救災第一線。中國扶貧基金會與藍天救援隊的“威馬遜”風災救援行動啟動后,7月22日,救援隊在海南省文昌市走訪,當地昌灑鎮塘教村房屋受損比較嚴重,村民們正在想盡辦法修補,預防大雨損壞自家糧食。
藍天救援隊的官方微博表示:“房屋重建或購買瓦片都需要很長時間,房屋漏雨會淋濕被褥和糧食,那樣村民就沒法生活和自救了。”當天,救援隊緊急協調了7500平方米的雨布送到村里。
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介紹,與基金會合作的公益組織有很多家,包括印象文昌志愿工作站、海口民間義務“危急”救援隊、恒大志愿者服務隊等機構。
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也采用與公益組織合作的方式救援災區。
7月24日,“思源工程”聯合綠舟應急及“微公益”的愛心網友向海南“威馬遜”受災嚴重的地區運送物資。其中,向昌灑鎮運送6萬斤大米、800桶食用油,向文教鎮運送1.5萬斤大米、256桶食用油。
綠舟應急按照受災程度及家庭困難程度,協助“思源工程”向受災群眾發放救災物資。另外,也有愛心企業表示愿意捐贈防雨篷布。
“除了大米、食用油和防雨篷布,受災群眾還需要柴油發電機(抽水、照明)、蠟燭、防暑藥品、感冒藥品、蚊香等緊急救災物資和生活物資。”來自綠舟應急的救災簡報發出救援呼吁。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潿洲島遭遇較嚴重的災害。潿洲島位于廣西北海市,“威馬遜”造成島上1.4萬人受災,受損房屋8514間,島上居民遭遇停水停電。
據廣西民間聯合救災小組在潿洲島實地調研情況,壹基金援助廣西潿洲島的第一批物資———420個洪災“溫暖包”和4.2萬瓶礦泉水于7月22日上午8點從南寧備災倉庫轉運至北海碼頭,7月23日一早運抵潿洲島,發放給受災嚴重的村民及兒童。這批物資首先保障了災后的群眾飲水安全,也及時緩解了洪災后兒童的需求,帶去了一份關懷。
位于廣西西南部的崇左市也遭受重創。7月22日上午,壹基金救援聯盟的伙伴廣西山地救援隊,抵達崇左市江州區和平中學,協助該市江州區防汛抗旱指揮部撤離群眾。
截至7月25日,基金會中心網的網絡平臺上,匯聚了12家基金會的救災信息,并實時更新。
視點
“救災發棉被”引發的探討
在中國紅十字會發出的救災物資中,出現了棉被,這引起廣泛的質疑。正值夏天,遭遇臺風災害的地區,溫度都不低,發放棉被有何用?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賑濟救護部副部長楊緒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卻表示,棉被在夏季救援物資當中很常見。
“我們依據紅十字會幾十年的經驗和政府的救災經驗,最后確定了物資品種。一年四季的救災工作中,包括夏天都有可能要向災區提供棉被。”楊緒生說,“‘威馬遜’非常強悍,不少災民房屋受損,臨時安置點又都在戶外,棉被既能鋪又能蓋,在潮濕寒冷的夜晚非常實用。”
青島藍天救援隊隊長李延照也表示,發放物資的任務有時比救援任務更艱難。
“物資分發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信息核查,我們必須把有效的資金發放給最需要的人群,要對受災區域內的情況進行實地調查,比如這一戶有幾口人、人員有無傷亡、房屋及其他物資的損傷情況如何等,再把這些信息反饋回去,根據實際情況調配物資對他們進行發放,過程比較煩瑣。”李延照說,“在爭分奪秒的救災工作現場,由于信息不透明、不準確,重復的用工、混亂的發放時有發生。”
“救災本是救急,首先是要確保災民有飯吃、有水喝、有地方住。面對災區民眾還有如此之多的應急需要,糾纏于‘口水仗’的各方也該休兵了。與其猜度災民的需要,還不如直接請教災民。建立并維持一個開放式的、保持良性互動的救災平臺。”時評作者王灝軍表示。
實際上,近年來,每次災害救援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類似的爭論。“口水仗”的背后,實際上是公眾對公益組織專業救援能力的質疑,如何破解從精準了解需求到高效發放物資的難題,不僅需要單個的公益組織提升能力,也需要公益組織之間的協作,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營造成熟理性、客觀公正、理解包容的良好輿論氛圍。
以2013年雅安地震為例,前往當地救災的公益組織不計其數,雅安市蘆山縣的街道上一度掛滿了各種公益機構的牌子,琳瑯滿目。盡管機構多、項目多、物資多,但在具體的救災層面,出現了不少李延照所說的“重復”、“浪費”的情況,比如募捐奶粉過剩。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對稱,缺乏一個良性互動的救災平臺。
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喬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參與救災的公益組織應該聯合起來,對公益資源進行統籌。同時,政府的減防災部門在平時會議與決策過程中,可以嘗試與公益組織對接,交換信息、咨詢意見,形成良好的互動,使救災工作更有效率。
編輯:牟宗娜
關鍵詞:威馬遜 公益組織信息不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