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滾動新聞 滾動新聞
對外友好界委員:用心講好中國故事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4日訊(記者 司晉麗)3日,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里又一次提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為國家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長期以來,對外友好界的全國政協委員們一直塑造、并用心維護著祖國的形象。他們在駐地向記者講述了在海外展示的中國氣質和中國風采。
“‘中國奇跡’本身就是一個故事”
2015年5月,德國9家著名博物館將聯合籌資400多萬歐元,在中國挑選90多名現代藝術家赴德國魯爾區舉辦中國藝術展。這是記者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口中了解到的。
“中國創造了近代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作為外交官,我們不僅想讓德國民眾了解中國創造的經濟奇跡,還想請他們知曉中國的文化藝術同樣繁榮,因此努力促成這件事情。”史明德說。
20多年前剛到德國工作時,史明德發現,這個在二戰的廢墟上奮起而博得世界尊重的國家,與積極進取的中國有所相似。他決定不遺余力、不分場合地講述著中國故事,通過故事搭起兩個不同文明之間的橋梁。
一次,浙江一家民營企業在歐洲收購了10家工廠,這位企業老板召集各工廠高管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幾位高管一聽說中國老板僅有初中文化水平,馬上表示質疑——這樣的人會有先進的管理才能嗎?史明德聽聞后,主動要求為高管們做場報告。
“就是這個看起來沒念過多少書的人,20年前籌集10萬元創立村辦企業。20年后資產達到數十億人民幣,公司產品占到世界市場的15%。而他的孩子為了掌握世界先進的管理經驗,正在倫敦努力學習經濟學。他的奮斗歷史就是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寫照,是中國人勤勞、勇敢、好學的縮影。”聽完大使的講話,高管們以熱烈的掌聲送給中國人。
在中國經商的多名德國人向大使反映,“中國的酒文化太可怕了!主人、客人舉著酒杯到處走,顯得沒有秩序。”史明德聞之微微一笑,“到中國做生意,就要入鄉隨俗、尊重中國傳統。中國有好客的傳統,主人要跟每一個客人進行問候和交流,照顧到每一個人,這是文明的體現。”
聽了大使的話,這些老板們非常受用,后來有幾位在宴會上的熱情程度比中國人還“中國”。
不同文明之間會有或多或少的沖突。在史明德看來,如果能讓別人領會自己的文明,其實是可以化解沖突的。“世界上那么多國家,不能只有一條道路。”這背后,是對國家道路和文化的深深自信。
西方對中國的發展普遍有一種焦慮感和恐懼感。由于歷史上大國多是通過侵略擴張崛起,很多人對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和平崛起之路并不信任。而社會制度不同、語境不同和思維方式不同又導致了溝通的困難。在德國,史明德每月都爭取做一到兩場報告,用數字、歷史和事實客觀翔實地介紹中國。
“我會講,如果是13億人口的國家富強了,會給他國帶來什么好處?而如果崩潰了,又會給世界帶來什么?德國的奔馳和寶馬等汽車企業,正是因為有中國的市場,才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考驗。再者,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是愛好和平的,鄭和下西洋是所有歐洲人都知道的故事,600年前的強大艦隊走遍世界,沒有占領和侵略,帶去的是中國的珍貴物品。”
凡事眼見為實。德國總理默克爾跟史明德說,她的家鄉在原來的東德,在她腦海里,中國應該和東德的樣子差不多。等7次出訪中國后,通過和最高領導人和各界人士的接觸,她發現,中國如此繁榮和現代,與原東德有本質的區別。中國一個省的面積就相當于歐洲一個國家,中國領導人治國理政的勤奮和辛苦程度遠遠超過了她。
“講中國故事并不是外交官的任務,每一個中國人其實都在講述中國故事,代表中國形象。”史明德提到了個別國人在海外的不文明行為,認為“慎獨”的傳統文化不能丟,無論走到哪里,都要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
軍事外交:一點一滴,真心實意
中國軍隊給外界的印象是刻板嚴肅,仿佛只會服從命令,聽指揮打仗。“實際上,中國軍隊在執行任務中傳遞著中國信息,用言與行樹立起了中國軍人形象,也影響著國際友人對中國軍人的看法。”全國政協委員、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原主任錢利華對記者說。
軍事外交是國家外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隊建立完善了國際維和、災難救援、海上護航等制度機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履行國際義務。
2010年1月,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發生了強烈地震,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海地向國際社會發出求助,雖然中國和海地并沒有建立外交關系,但本著人道主義精神,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里組派了一支地震救援隊伍趕赴海地。
“這支隊伍里有國家地震局的專家,有解放軍38軍組建的搶險部隊,還有來自武警總醫院的醫護人員。”錢利華說。海地經濟條件、生活保障都很差,災情發生后社會秩序陷入混亂,街頭時常發生槍擊事件。
“記得一個國家派來的醫療隊看到地面的慘狀,沒下飛機就返航了。但中國軍人堅持下來了。”來不及適應十多個小時的時差、經受著特殊高溫的炙烤,冒著隨時可能發生的生命危險,醫療隊白天在帳篷里救人,晚上在帳篷里睡覺。任務完成后,海地總統和當地人民高度贊揚,“中國醫療防護隊是人數最多、搶救人員最多,提出防災建議最多最合理的一支隊伍。”在民眾眼里,看到的是來自一個東方國度的誠意和善意。
軍事外交內容遠不至此。1991年至今,中國已外派2萬多名維和官兵。“他們多是奔赴兩國交戰或是發生內戰,政治形勢敏感復雜的區域執行任務。在炮火連天的黎巴嫩,有外軍不愿意承擔的排雷任務,中國軍隊義無反顧承擔下來了。中國軍隊將緊密聯系人民群眾的優良傳統帶到國外,并發揚光大。”錢利華說。
軍事外交也在與時俱進。近來,中國軍艦出訪滿帶著中國的文化自信。邀請外國人參觀軍艦并與之就一些重大問題交換彼此的看法,與當地人們進行拔河、籃球和足球比賽,給深陷貧困的兒童送書、送書包,也令中國軍人人性化的一面得以釋放。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兩會 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 ‘中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