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兩會要聞 兩會要聞

備兩三百問題 發言人“迎戰”新聞發布會

2015年03月02日 09:29 | 來源: 新京報
分享到: 

026230C032D5[1]

  吳建民 1991至1994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發言人,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至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圖/CFP

  今日下午3時,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將拉開兩會的大幕,大會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將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自1983年起,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每年都要在兩會開幕前舉行新聞發布會。這兩場發布會備受關注,記者提問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其中不乏敏感問題。作為發言人,不僅要予以回應,還要應對得當。曾擔任全國政協發言人的“魅力外交家”吳建民,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說,做發言人最重要是“吃透精神”,對于尖銳刁鉆問題不能回避,正如前總理朱镕基所說:“一提到尖銳的問題,我的靈感就來了”。

  1 人選 多有外交或新聞工作經驗

  1983年,全國兩會正式實施新聞發言人制度。在過去30多年間,已有20位發言人向世界詮釋中國,其中人大7位,政協13位。通過他們的履歷可以看出,這些發言人大多有過外交和新聞工作經驗。

  曾有過外交部工作經歷的,不僅包括現任全國人大發言人傅瑩和全國政協發言人呂新華,還包括人大前發言人李肇星、姜恩柱、周覺、姚廣等,以及政協前發言人吳建民、齊懷遠、田曾佩、李鹿野等。

  除外交經歷外,很多發言人也有在新聞和宣傳機構工作的經歷。如全國人大首位發言人曾濤,曾任新華社社長;全國政協前發言人錢李仁,曾任人民日報社社長;上一任全國政協發言人趙啟正則是國務院新聞辦前主任。

  “兩會發言人要有寬闊的視野,不僅要了解中國的內政和外交,還要對世界有充分認識,因為你說出來的話既要讓中國公眾了解,也要讓國際公眾理解。”吳建民表示,相比其他某個部門的發言人,人大和政協發言人所涉及的問題會更廣。

  2 籌備 “要準備到最后一分鐘”

  吳建民稱,發言人的作用首先是對外告知大會議程,其次是對記者提出的、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答復。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2010年至2014年,人大和政協發言人共回答了中外記者百余個問題,話題涵蓋立法、經濟、選舉、反腐、環保、國防、外交等多個領域。

  新聞發布會持續一個多小時,并向國內外現場直播。這兩場發布會的幕后不僅凝聚了發言人數十年的工作積累,也包含了兩會前事無巨細的大量準備工作。一次發布會究竟要準備多長時間?吳建民表示,具體準備時間和發言人的風格有關,除了平時的積累,一般會準備一個多月。

  全國人大前發言人姜恩柱曾表示,通常元旦一過,馬上會召開若干次由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參加的座談會,還會聽取中央各媒體的意見。主要討論國內外熱點問題,有哪些重點問題和刁難問題。準備問題的面非常廣,一般有十幾個大類,幾百個問題,少的準備兩百多個問題,多的準備三百多個問題,并研究怎么回答。

  據公開報道,準備的材料中一般包括熱點事件的來龍去脈,最新官方口徑,政府部門過去一年的作為,國內外主流媒體的輿論導向。隨著社交網絡的興起,還要關注網民的意見。這其中還包括一些歷年總被提到的“必答題”,傅瑩曾表示,關于軍費似乎是人大新聞發布會的必答題,每年這個問題都會出來。

  在眾多的話題中如何抓住重點?有針對性地做準備?在吳建民看來,發言人要抓住重點,不能十個手指抓跳蚤,精力完全分散,“越是臨近發布會時越要注意最近幾天發生的大家關注的事件,這些問題都要重點準備,絕非淺嘗輒止,要準備到最后一分鐘,我直到上會場還在思考。”

  發言人都會進行“直到最后一分鐘”的周密準備,姜恩柱回憶稱,在發布會前,各有關單位會提供應對刁鉆問題的口徑。

  3 應答 準備過程中“吃透精神”最重要

  充分的準備,直接關乎發言人臨場是否能夠給出準確無誤的應答。吳建民認為,準備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吃透精神”,即清楚了解中央精神和政策的邊界,本次兩會要達到什么目的,通過調查研究搞清熱點事件的來龍去脈,用具體事例說明政策和制度。

  兩會新聞發布會作為全世界了解中國政府政策和制度的重要窗口,既不能太死板,又要嚴守政策和綱領。在吳建民看來,“吃透精神”就會避免空洞的回答。

  他舉例說,“2007年,我向中外媒體介紹政協如何參政議政,而非‘橡皮圖章’。那時農村合作醫療是熱點,我就用這個例子闡述政協發揮的作用。準備這個問題時,我拜訪了最早提出這個建議的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與他談了一個多小時,搞清了事情的原委。”

  發言人不僅要避免空洞的回應,還要應對一些敏感問題。回顧近五年來的兩會,發言人從未以“無可奉告”等辭令回答。去年,政協發言人呂新華用一句“你懂的”來回答針對周永康案的提問,在網絡上廣為傳播。

  吳建民認為,發言人不應該回避敏感問題,“提刁鉆問題是記者的權利,尖銳問題有針對性,這表明公眾也很想了解這個問題。刻意回避尖銳問題,反而有不好的影響,特別是在強調政府工作透明度的今天。”

  對于如何應對敏感問題,吳建民表示,有口徑的按照口徑說,沒有口徑的情況下,有一定風險,如果吃透精神就會很有把握講,“有時刁鉆問題提出來后,原來不好說的話反而好說了,因為問題問到這個份兒上了。前總理朱镕基就曾說過,一提到尖銳的問題,我的靈感就來了。”

  在吳建民看來,發言人是需要靈感的。在一定場合一定環境下,問到份兒上了,靈感就會冒出來。2012年,全國政協發布會上,趙啟正對薄熙來事件的回應是:“你如果有興趣,在全國人大開幕時,你可能會遇到薄熙來,你采訪他就是了。”

  吳建民強調,發言人要將大家關注的問題和能提供的信息結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行云流水般順其自然,有個人特色,但絕不是刻意追求的。

  4 提問 “有深度的問題能激發靈感”

  一場精彩的發布會,除了發言人要做足功夫,還需要記者的配合。吳建民說:“記者也需要提出有深度的問題,可能發言人原本不打算講,但你用問題將其靈感激發出來,這就有意思了,記者要發掘發言人的興奮點。”

  2010年至2014年,每年兩會新聞發布會上,每場有10個左右提問機會。據統計,其中大陸媒體記者獲得了70個左右提問機會,港澳臺地區媒體接近20個,外國媒體記者為20多個。

  回顧過去30多年間兩會發言人制度的發展,吳建民認為,總的趨勢是越來越開放,“我擔任發言人時不僅要回答問題,還要接受中外記者的專訪。另外,發言人也越來越關注記者關心的問題,了解公眾關切,盡可能提供一些信息。”

  【精彩語錄】

  ★記者:現在有很多關于周永康的消息和報道,發言人對這個事情有沒有什么可以透露的?

  呂新華:不論是什么人,不論其職位有多高,只要是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肅的追查和嚴厲的懲處,絕不是一句空話。我只能回答成這樣了,你懂的。

  (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

  ★記者: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崛起”這個概念已經有十多年時間了,但是我們看到中國的軍費不斷地增長,這看起來并不是十分和平……

  傅瑩:如果我們國家發展強大,繁榮昌盛,然后我們有一個很弱的國防力量,我們就和平了?(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

  ★記者:我的問題可能會比較復雜……

  李肇星:我就喜歡和朋友們一起討論復雜問題,如果問題都這么簡單,還需要像你這樣資深的記者來參與討論嗎?(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

  全國人大7位發言人

  曾 濤(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至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姚 廣(七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至五次會議)

  周 覺(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至五次會議)

  曾建徽(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至五次會議)

  姜恩柱(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至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李肇星(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至五次會議)

  傅 瑩(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

  全國政協13位發言人

  孫起孟(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

  陸 平(全國政協六屆二次會議至三次會議)

  孫軼青(全國政協六屆四次會議至全國政協七屆一次會議)

  盧之超(全國政協七屆二次會議至全國政協八屆一次會議)

  李鹿野(全國政協八屆二次會議)

  錢李仁(全國政協八屆三次會議)

  梁金泉(全國政協八屆四次會議至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

  田曾佩(全國政協九屆二次會議至三次會議)

  齊懷遠(全國政協九屆四次會議至五次會議)

  張國祥(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至二次會議)

  吳建民(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至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

  趙啟正(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至五次會議)

  呂新華(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 )

  采寫/新京報記者 王曉楓 實習生 沙璐

 

編輯:羅韋

關鍵詞:發言人 全國政協 全國人大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a√在线 | 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 | 秋霞国产日韩91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精品 |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精品一区 | 亚洲一区精品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