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兩會要聞 兩會要聞
發動社會的互信“聚能池”
——張賽娥委員直面社會互信
(新聞背景)2013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人際之間的不信任度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可信的,二到三成愿意信任陌生人,而官民、警民、醫患、民商等社會關系普遍沒有信任。據調查,產生不信任的原因主要來自于粗暴執法、勞資糾紛、貪污腐敗、環境污染、社會安全等。
人民政協網3月4日訊(記者周麗燕)2013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人際之間的不信任度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可信的,二到三成愿意信任陌生人,而官民、警民、醫患、民商等社會關系普遍沒有信任。據調查,產生不信任的原因主要來自于粗暴執法、勞資糾紛、貪污腐敗、環境污染、社會安全等。
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只有廣大社會成員高度互信,和諧社會才能真正成為現實。但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社會成員之間的信任缺失而導致社會問題甚至是悲劇的頻頻發生,嚴重影響著和諧社會的構建。
那么,如何增強社會互信,并充分發揮社會互信在構建和諧中的“聚能池”作用呢?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在正確分析社會成員互信缺失原因的基礎上,采取科學合理的辦法來構建一個社會成員高度互信的社會,以促成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是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張賽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的肺腑之言。
“古時中國人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豪情壯語,可見古人對自身名節是如何看重。反觀現代,不少人似乎把個人的經濟利益看得比自身信譽還重,社會上爾虞我詐的歪風也頗為嚴重。例如老弱年幼跌倒無人敢扶及食品安全等,都是千金難解但卻亟待解決的問題”張賽娥委員認為,物質生活固然重要,但是一個和諧社會的建設,除了就業機會及經濟發展的保障之外,更需要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例如可以讓人情味兒和融洽的人際關系充滿社區,令居民生活愉快,樂不思遷。
目前社會上互信基礎薄弱,是社會風氣極需要扭轉的一環。“衣食足知榮辱,隨著我國步入小康社會的步伐逐步加快,是時候著力增強社會互信了。”張賽娥委員呼吁。
“要利用網絡平臺,建立制度,鼓勵信用。這方面,我國的成功例子是淘寶網。”在談到如何建立社會互信時,張賽娥委員以淘寶網為例,暢談了自己的想法。他說,淘寶通過各項系統,例如信用評分及七天退換貨等制度,鼓勵與監督買家和賣家守誠信。雖然淘寶在打假方面仍需下大功夫,但在目前人與人普遍互相不信任的環境下,成績已經很好了,可見良好的制度保障還是很重要的。
“在香港,諸如律師、醫生、會計師和金融從業員等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在獲得監管機構和專業團體發牌的同時,也要遵守合規并持續受到約束,透過自律、伸報、調查、懲罰及持續培訓的機制,令專業人士易于獲得社會的信賴,直接增加社會成員的互信基礎。這方面,內地需要加強。”張賽娥委員建議,政府各部門要從國家機關和辦事機構做起,以身作則,逐步公布各項事務并加強監管,提高政務的透明度,取信于人民。同時,要給予社區更多權力和空間,幫助半官方社會機構及非牟利的社會企業,讓人民互相幫助解決問題,推動社會服務,共建互信。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兩會 社會心態藍皮書 社會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