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本網特稿 本網特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金建華委員的“民族品牌”與“國貨精神”
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4日訊(記者 張磊)“中國服裝品牌與世界品牌差在哪?”“紡織服裝行業須生長自有品牌”、“現在是民族品牌走向世界最好時機”……在政協委員的履職生涯中,金建華委員歷年提案都有對創立民族服裝品牌的呼吁,今年,《關于創新中國服裝發展民族品牌的提案》同樣成為他帶上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必需品”。
近兩年,當“習大大”和“彭媽媽”身穿民族品牌出外考察時,極具中國特色的服裝總會引來世界的矚目與贊賞,特別是2014年北京APEC峰會領導人集體亮相時的“新中裝”,再次讓“中華風”成為時尚經典。在金建華看來,“國家領導人身穿民族品牌出訪,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民族品牌的風采,同時也給中國制造以極大的鼓舞和自信。中式服裝或者說具有中國元素的服裝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
“中國服裝產業規模世界第一,是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國和消費國。”正所謂“術業有專攻”,作為知名西服公司總經理,金建華對打造服裝品牌是最具發言權的,2011年,83歲的培羅蒙西服制作技藝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正是“剪裁工巧,瞻視端嚴”的培羅蒙特色,才將其發展成為服裝行業的“黃金品牌”。
扎根服裝行業,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金建華坦言,“創新不夠是目前中國服裝業面臨的問題”。他表示,中國服裝行業目前主要還是通過低成本優勢與國際品牌進行競爭,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服裝品牌,對于未來在中國市場與國際品牌的博弈更是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他告訴記者,Prada目前約20%的產品在中國生產,而Burberry旗下品牌Blue Label和Black Label是專供日本市場的稀貨,“其實大部分也來自中國。”然而,貼著國外著名品牌的國貨,一旦換上國內自己的品牌,質量不變,市場認可度卻降低。
“創新中國服裝,發展民族品牌是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金建華表示,“要建立中國服裝博物館”,這種說法不禁讓記者心生疑問,他進一步解釋道,籌建中國首家以服裝為文化載體的博物館,館藏物品取自于民族、民間最優秀的服飾精品,以翔實的文字、圖片資料、琳瑯滿足的民族服飾,向世人展現中國服飾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個性特征;博物館還將展示現代國際服裝的創新與發展,承擔起交流國內外服裝品牌相關信息及經驗的作用,“將服裝博物館打造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服飾的重要窗口,及民族品牌與國內外消費者互動交流的重要平臺。”金建華的觀點可謂獨樹一幟。
金建華告訴記者,雖然中國服裝產業規模世界第一,但是當下國服的選擇上卻比較有限,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十分珍視這積淀了本國思想文化、審美藝術、國家精神等特征的國家服裝。“建立中國國服研究中心。”金建華建議,由中國服裝行業協會牽頭,建立中國國服研究中心,對中國國服進行專門研制。國服涉及理念應融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民族元素與當代世界時尚文化于一體,做到既莊重、典雅,又美觀、實用,形成中國特有的文明禮道風范。
“好衣服最關鍵的不是設計,而是裁縫。但如今全中國能依人的體型裁剪出衣服的裁縫不超過200個。”金建華進一步透露,服裝學院的學生畢業之后,都想做設計師畫圖,沒人會裁剪,而企業需要的則是裁剪人才,最終造成了畢業生的就業困難。金建華說,希望相關部門能積極協調,創建一所以服裝命名的中國服裝大學。中國服裝大學以藝、工、經、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系統培養出一批理論扎實、知識面廣、實踐和創新能力強的應用型服裝專業人才,旨將中國服裝大學建設成為服裝業人才培養中心、服裝科技研發中心、服飾文化傳播中心,為中國服裝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振興中國服裝產業,托起美麗中國,民族企業任重而道遠,未來,民族品牌要勇于變革創新,重視設計、功能、營銷等構成品牌的基因,追求產品的高附加值,帶動服裝行業贏時代、贏市場、贏未來。”金建華對中國服裝業的未來信心滿滿。
編輯:薛鑫
關鍵詞:中國服裝品牌 兩會 提案 “習大大”和“彭媽媽”身穿民族品牌出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