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讀·榜樣讀·榜樣
佳訊飛鴻:沉默的信使
12月15日4時35分,是一個令國人感到激動的時刻:“玉兔”慢慢地從嫦娥三號著陸器里走出來,在布滿塵埃、礫石的月球表面開始了探親之旅。
這也是一個令民營企業家們感到自豪的時刻:在探月工程中、在我國的航天事業的點滴進步中、在國防科工龐大的大系統中,他們也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12月17日,北京佳訊飛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訊飛鴻)董事長林菁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不斷地向記者闡述這樣一個觀點:我國國防科工的水平、包括民企在內的企業創新力、國家經濟實力,三者正構成一個互相促進的正循環體系。
他以國際經驗為例說,美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帶動了數萬家企業參與其中。通過近乎苛刻的研發、試驗,企業的創新能力得到了飛躍。這些技術運用到工業、民用領域后,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立竿見影,并且主導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的騰飛。
這個基本的邏輯,同樣也適用于我國航空航天事業。
以佳訊飛鴻為例。從我國航天工程正式啟動后不久,佳訊飛鴻研發的指揮調度系列產品就開始參與其中,因其完成任務出色,還屢次受到解放軍總裝司令部以及航天測控中心的表彰。
1+1〉2的軍民融合發展
1995年初,作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的高才生,林菁和他的創業伙伴們創立了佳訊飛鴻。
當時,他們意識到,計算機技術雖然在社會應用層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但在計算機技術與其他行業的結合上,應該還有非常大的成長空間。
將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聚焦指揮調度通信信息化領域的創新進步,就此成為佳訊飛鴻的發展方向。作為國內領先的指揮調度與控制系統提供商,2011年5月,佳訊飛鴻成功登陸我國A股市場,成為一家公眾公司。
林菁說,創業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不斷用創新的手段去解決問題的進程。18年來,公司遇到的問題各種各樣,想到的、想不到的,都遇見了。在這個過程中,公司整個領導層有兩點一直沒變:堅持在專網領域深耕、堅持對創新的投入力度不減。
據了解,佳訊飛鴻現在主要資源都集中到調度和話務臺、應急通信、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防災系統、視頻監控等四大系列產品線及解決方案的開發、推廣,在我國鐵路、國防、軌道交通、石油、石化、煤炭、冶金、電力、金融等多種行業,尤其在國內鐵路、國防及城市軌道交通市場上,占有率連續多年保持行業領先。
專網,意味著客戶的忠誠度更高,也意味著客戶的要求更個性化、更多樣化,難度也更大。
林菁認為,這當然是挑戰,但更應看做是一個與客戶共同成長的過程。
比如,最初接受國防科工系統的任務時,科技人員的頭發都掉了不少,精神壓力非常大。
“接了這個單子,就意味著要百分之百成功,不允許有萬一。國際上的教訓已經表明,航天航空事故往往都是由某個螺絲釘大小的漏洞所導致的。”林菁說,雖然公司每年都把銷售收入10%以上的資源投入到研發中去,并且與國內、國際一流科研單位都保持了密切的合作關系,但參與國防工程,事關公司在業內的名譽、信譽,也事關國防工程的成敗。
正是在技術上的精打細磨,在態度上的謹慎小心,佳訊飛鴻才一次又一次在所參與的重大國防項目中,出色地完成任務。
據業內專家介紹,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國防科工系統基本上還是一個自我循環的系統。既有認識上的問題,也有民營企業科研實力不夠等因素的制約。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總體提升,民營企業科研實力也逐步得到認可,國防科工的大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特別是到2005年“非公經濟36條”頒布之后,陸續向民營企業敞開。
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庫桂生少將曾在一次訪談中指出,打開大門的作用是雙向的。既能從社會上特別是民營企業中汲取國防科工所需要的營養,也能把國防技術與民用經濟銜接,帶動國民經濟迅速提升,有效地避免技術和產品上的“孤島”效應,實現資源效用的最大化。
編輯:羅韋
關鍵詞:佳訊 飛鴻 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