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如何正確看待GDP?
GDP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GDP也是不行的
從經濟現實看
要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經濟增速就不能低于一定的“底線”。不唯GDP,不是不要GDP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時期。從國內外實踐看,經濟運行出現一定波動,有客觀必然性。宏觀調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其“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范通貨膨脹。
要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經濟增速就不能低于一定的“底線”。沒有一定的增速,很難把經濟工作搞好。
這是保就業的需要。據有關方面測算,目前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大概能創造130萬甚至150萬個左右的就業崗位。現階段我國保就業、將城鎮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GDP增速就不能低于7.2%。
這是調結構的需要。張立群認為,只有GDP增速保持在7%—8%之間,工業化和城鎮化才能快速推進,人力、資金、技術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有利 于各方面用更多的精力來調整結構,消化過剩產能,加強節能環保,提高發展質量,保護生態環境,為可持續發展留出足夠空間。
這是促穩定的 需要。如果經濟活躍度過低,會帶來企業訂單下降、開工不足、裁減員工、投資減少。此外,還可能引發金融風險。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2013年我國 銀行不良資產率出現反彈,接近1%的水平。根據測算,如果2014年經濟運行平穩,GDP增速保持在7.5%,銀行不良資產率將保持在1%—1.2%之 間;如果宏觀經濟走勢向下,則可能會突破1.5%。所以,應當堅持底線思維,牢牢把握主動權。
這也是增信心的需要。“經濟一旦失速,進入慣性下滑軌道,信心缺失與經濟下滑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經濟基本面將受到巨大傷害,重啟的難度和成本也會大大增加。”王一鳴坦言。
不唯GDP,不是不要GDP。我們要擺正GDP在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位置,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去認識GDP,那種盲目追求GDP或認為GDP無用的片面性、絕對化觀點,都是錯誤和有害的。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gdp 經濟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