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李長安:“我喜歡‘犟委員’這個稱呼”
參政議政不能只追求數量的多少,更要注重質量。李長安最看重的是所提建議對解決問題具有現實性、前瞻性,對長遠規劃、宏觀決策具有參考價值,即建言要有超前意識。
在媒體眼中,他是個“犟委員”;在公眾眼里,他是個“百姓委員”。說他“犟”,是因為他能夠為一件事情執著多年建言;稱他為“百姓委員”,是因為他經常關注老百姓切身利益,說老百姓想說的話。他就是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院教授李長安。
李長安說,他喜歡“犟委員”這個稱呼。回顧自己20余年的履職經歷,他說,做好工作就是從這個“犟”字里來。一要“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強烈的參政議政熱情,不斷增強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二要“牛”,要腳踏實地、深入調研,提出問題要言之有據、給出建議要言之有物,說到點上;三要“犟”,認準一個問題要持之以恒地建言。
犟,是一種堅守
這些年究竟寫了多少提案、建議、信息、調研報告,李長安沒有認真統計過,但從每年武漢市兩會、湖北省兩會上的委員提案統計來看,他的提案件數總是名列前茅。去年,他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上提交了6件提案,今年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5件提案、2份大會發言。
李長安認為,參政議政不能追求數量的多少,而要注重質量。他最看重的是所提建議對解決問題具有現實性、前瞻性,對長遠規劃、宏觀決策具有參考價值,即建言要有超前意識。
2012年,“中三角”成為熱議話題。“中三角”指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構建以武漢、長沙、南昌為核心的長江中游城市集群。2012年2月10日,長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會商會議在武漢舉行,三省共同簽署了“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決定抱團發展。為此,“中三角”的概念正式被上升為區域戰略,引起廣泛關注。李長安是較早提出這一概念的人之一。
早在10年前,李長安基于鄂湘贛三省在地理環境、資源稟賦、交通條件等方面具有的對稱性特點,以及武漢、長沙、南昌區域增長極所構成的三角形結構,在相關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了“長江中游流域自然環境對稱性及其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的觀點,并在相關刊物發表多篇論文;2003年1月,他正式形成了“建設中國中部經濟‘金三角’芻議”的建議;2004年,他又在湖北省兩會上提交了《加強中部區域聯合,共促中部經濟崛起———鄂、湘、贛聯手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中部金三角”》的提案。之后,他還從交通成網、產業布局、信息共享、科教一體、生態環保等多方面對“中三角”建設提出具體建議。
10年后,這個在當時并不為眾人熟知的觀點變成了現實決策。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葉青的話說:“一個搞地質的學者,能提出這樣的觀點,了不起!”李長安笑著說:“為此,我經過了10多年的等待!”
從2000年開始,李長安先后任第九屆湖北省政協委員、第十屆湖北省政協常委,第十二、十三屆武漢市人大常委。一般的言不建,不建一般的言,建言不一般———這始終是李長安堅守的信條。
他關注改革。在今年武漢市兩會期間,他提出的“關于建立權利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利運行流程”的建議與其他6人的建議并案,列為武漢市人大“一號議案”。2012年,武漢市治庸問責面臨很大阻力。當年的市兩會上,他向武漢市委送上“一副對聯”———上聯:治庸風暴,讓風暴更猛烈些;下聯:城管革命,將革命進行到底;橫批:糾官風,正民俗。市委書記對此發表看法說:“對聯我記下來,一定按照市民的希望去做,治庸問責義無反顧,今后電視問政從一年一次改為半年一次。”
他關注發展。圍繞調整產業結構,2004年,他提出的關于文化產業與文化經濟的建議被選為湖北省政協全會大會發言,引起社會關注。這兩年,他就武漢市武昌區“曇華林”老街城市文化保護和利用問題,列舉的大量翔實資料、縝密的論證和規劃設想得到武漢市長唐良智的贊許。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也關注教育。他在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了“加強我國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和“安全教育進課堂”的建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的“將促進個性發展寫進我國的教育方針”的建議,受到媒體關注。他為大學生創業問題進行調研后,提出了鼓勵依托武漢各大高校建立各具特色的大學生創業街,為大學生提供創業載體的建議,得到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的肯定。
編輯:羅韋
關鍵詞:李長安 政協委員 全國政協 參政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