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環境違法企業或面臨民眾實質問責

違法成本將進一步增加

2014年08月05日 08:50 | 作者:楊燁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漏洞 制度缺位導致環境類群體事件高發

  數據顯示,自1996年來以來,環境群體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重特大環境事件高發頻發,2005年以來,環保部直接接報處置的事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其中2011年重大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長120%。

  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和維權意識的覺醒,圍繞著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涉環保的群體性事件也開始進入高發期,熱點從過去的水和大氣污染擴大到土壤、噪聲、電磁輻射和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特別是重金屬污染、危險化學品污染等突發環境事項的投訴呈高發態勢。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涉及鋼鐵、水泥、采礦等工業污染從城市加速向農村轉移,工業污染在農村地區環境類群體事件風險也在增加。

  “當前正呈現出全民環保意識、民主意識、維權意識覺醒的趨勢。”一位環保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但是與此同時,我國對公眾參與環保卻無有效的制度保護和規范。“一些工業項目環評來說,目前所謂的民意聽證大多都是走形式。”一位地方環保部門人士表示,特別是一些重大的建設項目環評,其實根本不會真正聽取民眾意見,企業在運行過程中,也并未真正公開信息來接受公眾監督。

  一邊是企業環保“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狀,另一邊是因為現有的公眾參與機制缺失,同時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上述人士向記者坦言,很多地方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為了追求GDP增長,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對于企業污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成為了污染企業的保護傘,行政干預環境執法的現象突出,民眾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投訴根本起不到作用,往往是企業交了罰款便草草了事,檢查一過就繼續開始污染排放。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對環境污染企業行政處罰普遍偏輕。根據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法》,違反環評規定擅自開工建設,目前只要求補辦環評手續,逾期不辦的才給予20萬元以下的罰款,向地下排污的罰款只有5萬至50萬元。

  “這樣的處罰根本難以讓排污者傷筋動骨。”中華環保聯合會督查訴訟部部長馬勇告訴記者,一方面,行政執法缺乏強制手段,環境案件處理的法院立案、審查、聽證、裁定等程序需要很長時間,致使違法排污行為無法及時糾正,另一方面,因缺乏可操作的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技術規范和管理機制,污染損害因果關系和賠償金額難以判定,許多污染案件久拖不決、訴訟成本高昂,民眾對污染企業的監督難上加難。

  效應 倒逼企業提高環境違法成本

  “當前最緊要的任務不是更新環境治理方式和技術,而是要盡快彌補一系列制度性缺陷,從源頭上化解矛盾。”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記者,通過對公眾參與環保進行制度性的規范和幫助,調動公眾對環境保護監督的積極性,可以提高污染企業的違法成本,同時通過立法形式,增加地方政府對民眾環保維權案件的處理質量,增強民眾環保維權的有效性,防止形成惡性群體性事件。

  馬勇告訴記者,公眾參與度的提高,實際上就是從另一個側面倒逼從執法、監督到企業污染物排放運行等環節更加透明。多位環保專家認為,由于我國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推進,致使許多環境行政違法現象得不到有效地社會監督和法律約束,公民的環境保護、維權意識已經喚醒,希望能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合力,推動環保。

  “企業可以瞞得過環保部門,但是卻逃不過民眾的火眼金睛。”常紀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公眾參與是解決環境問題不可缺失的力量,特別是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的環境守法意識缺失,環境污染事件頻發,但是環境監管的力量并不充足,對于地方和中央的環保部門來說,監管都存在很多盲點,而公眾參與度的提高,無疑是我國環境監管的一個重要補充,企業污染違法成本會進一步提高。

  在他看來,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必須要建立適于我國國情的公眾參與機制,保障公民對環境信息的知情權、表達權和參與權,在公共決策制度上體現科學性和法治性,才能提升政府公信力。

 

 

編輯:羅韋

01 02

關鍵詞:環境 公眾 企業 環保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AVAV天堂AV在线 | 日韩国产网站一区 | 野外少妇愉情中文字幕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不卡 | 中出中文字幕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