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156項工程”是中蘇兩國友好互助的友誼見證
工業遺產保護中的政協推動力
談到此次倡議“156項工程”保護與開發利用活動的起源,李東東告訴記者,最初她看到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在新華社有關工業遺產保護內參上的批示,之后又看到了全國政協去年的有關專題調研,認為這件事情非常有意義,才聯合更多的朋友一起加入了進來。李東東和朋友們的加入,讓工業遺產保護的隊伍里,全國政協委員們的身影越來越多。
相對于長城、大運河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話題,工業文化遺產保護是個新話題。近兩年,有多位文化界的政協委員和文物專家提出建議,要加大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工作力度。從去年7月份開始,由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成專題調研組,赴遼寧、湖北等地,實地考察了沈陽鐵西工人村、鞍山鋼鐵公司、海州露天礦、漢陽鐵廠、銅綠山大銅礦遺址等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20余處工業遺產。
在調研中,委員們了解到,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和工業轉型升級步伐的不斷加快,一些歷史悠久的工業設施被淘汰、拆除,一些傳統工業企業關停并轉,大量生產設施作為廢棄物被銷毀或變賣,一些城市對老工業基地實施搬遷,原有的工業遺存和歷史原貌不斷消失。這些工業遺產涵蓋著工業領域的多種門類,記錄了中國近現代工業的發展歷史,是研究近現代中國工業發展歷史的寶貴資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抓緊進行保護,許多重要的工業遺產將在短期內迅速消亡,損失無法挽回。
經過深入調研后,調研組提出建議:完善工業遺產保護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組建由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對涉及老企業、老工業區的搬遷和開發項目進行嚴格把關,在工業遺產較為集中的大型企業內部,建立健全保護機制;扎實做好基礎工作。由國有資產管理、工信和文物部門聯合開展工業遺產專項調查,將價值較高的工業遺產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抓緊研究制訂工業遺產價值評估體系和保護技術標準,將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建設、旅游業發展、環境治理相結合,有序推進各項工作;推動工業遺產保護的法制化進程;積極探索工業遺產可持續利用的新途徑;加大資金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加強工業遺產保護教育與宣傳,調動社會各界保護工業遺產的積極性。
“對于廣大產業工人和城市民眾而言,高高聳立的廠房和不再轟鳴的機器不是冰冷的鋼鐵和磚石,它承載著幾代人的奉獻和理想,其中的人文精神已賦予工業遺產以活的靈魂。對于城市而言,工業遺產是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凝聚人們情感的紐帶,通過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深入挖掘工業遺產的文化內涵,可以為城市文化傳承與未來的發展帶來長久的后續動力。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意義重大。”在今年兩會期間,參加了調研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張廷皓在《保護工業遺產刻不容緩》的大會發言中,再次呼吁,希望工業遺產屬地政府切實承擔起保護工業遺產的責任,盡快行動起來,樹立起重點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意識,通過科學規劃、統籌協調,讓工業遺產為城市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他還建議國務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體制機制,有關部門抓緊完善法律法規,加快工業遺產保護的法治化進程。
聽聞《“156項工程”工業遺產保護倡議書》在京發布,張廷皓很欣慰。他說,“156項工程”是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助建設的重點項目,作為新中國工業發展的搖籃,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我們一定要把這些有代表性的工業遺產保護下來。他還透露,文物學會已經設置工業遺產保護專門委員會,組織力量就工業遺產保護進行專門的研究和保護,而國家文物局也在相關課題研究基礎上擬訂了《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導則(征求意見稿)》。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保護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 156項工程 政協 首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