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全文)

2015年05月05日 20:51 |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三、 推動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

  (八)推動科技創新。結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符合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科研活動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加強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研究,開展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開發、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方面取得突破。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對綠色產業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選擇的決定性作用。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綜合集成創新能力,加強工藝創新與試驗。支持生態文明領域工程技術類研究中心、實驗室和實驗基地建設,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形成一批成果轉化平臺、中介服務機構,加快成熟適用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加強生態文明基礎研究、試驗研發、工程應用和市場服務等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九)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服務業,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積極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加強預警調控,適時調整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名單,嚴禁核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逐步提高淘汰標準,禁止落后產能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做好化解產能過剩和淘汰落后產能企業職工安置工作。推動要素資源全球配置,鼓勵優勢產業走出去,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水平。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傳統能源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低碳利用,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

  (十)發展綠色產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以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拉動消費需求,以增強節能環保工程技術能力拉動投資增長,以完善政策機制釋放市場潛在需求,推動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施節能環保產業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工程,規劃建設產業化示范基地,規范節能環保市場發展,多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形成新的支柱產業。加快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推進生物質發電、生物質能源、沼氣、地熱、淺層地溫能、海洋能等應用,發展分布式能源,建設智能電網,完善運行管理體系。大力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提高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推廣普及力度。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以及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林產業。

四、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推動利用方式根本轉變

  節約資源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各類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十一)推進節能減排。發揮節能與減排的協同促進作用,全面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開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低碳行動,實施重點產業能效提升計劃。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加快推進既有建筑節能和供熱計量改造,從標準、設計、建設等方面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應用,鼓勵建筑工業化等建設模式。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優化運輸方式,推廣節能與新能源交通運輸裝備,發展甩掛運輸。鼓勵使用高效節能農業生產設備。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創建活動。強化結構、工程、管理減排,繼續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

  (十二)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實行垃圾分類回收,開發利用“城市礦產”,推進秸稈等農林廢棄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產品,鼓勵紡織品、汽車輪胎等廢舊物品回收利用。推進煤矸石、礦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組織開展循環經濟示范行動,大力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推進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生產和生活系統的循環鏈接,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十三)加強資源節約。節約集約利用水、土地、礦產等資源,加強全過程管理,大幅降低資源消耗強度。加強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進人口、經濟等與水資源相均衡,建設節水型社會。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和產品,發展節水農業,加強城市節水,推進企業節水改造。積極開發利用再生水、礦井水、空中云水、海水等非常規水源,嚴控無序調水和人造水景工程,提高水資源安全保障水平。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率的原則,加強土地利用的規劃管控、市場調節、標準控制和考核監管,嚴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模式。發展綠色礦業,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

五、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嚴格源頭預防、不欠新賬,加快治理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多還舊賬,讓人民群眾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十四)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加快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形成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川滇、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近岸近海生態區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提高沙區、草原植被覆蓋率,有序實現休養生息。加強森林保護,將天然林資源保護范圍擴大到全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范圍,加快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完善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嚴格落實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快推進基本草原劃定和保護工作;加大退牧還草力度,繼續實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啟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和退耕還濕。加強水生生物保護,開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動。繼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加強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地下水保護和超采漏斗區綜合治理,逐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強化農田生態保護,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大退化、污染、損毀農田改良和修復力度,加強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立監測評估與預警體系,健全國門生物安全查驗機制,有效防范物種資源喪失和外來物種入侵,積極參加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談判和履約工作。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施強制性保護,切實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古樹名木及自然生境。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實行分級、統一管理,保護自然生態和自然文化遺產原真性、完整性。研究建立江河湖泊生態水量保障機制。加快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和應急等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十五)全面推進污染防治。按照以人為本、防治結合、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原則,建立以保障人體健康為核心、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防控環境風險為基線的環境管理體系,健全跨區域污染防治協調機制,加快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繼續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逐漸消除重污染天氣,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嚴格飲用水源保護,全面推進涵養區、源頭區等水源地環境整治,加強供水全過程管理,確保飲用水安全;加強重點流域、區域、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和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控制和規范淡水養殖,嚴格入河(湖、海)排污管理;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定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強化工業污染場地治理,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種養業特別是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力度,科學施用化肥、農藥,推廣節能環保型爐灶,凈化農產品產地和農村居民生活環境。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推進重金屬污染治理。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推進尾礦安全、環保存放,妥善處理處置礦渣等大宗固體廢物。建立健全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危險廢物等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管理工作機制。切實加強核設施運行監管,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

  (十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堅持當前長遠相互兼顧、減緩適應全面推進,通過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增加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碳匯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甲烷、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排放。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能力,加強監測、預警和預防,提高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水平。扎實推進低碳省區、城市、城鎮、產業園區、社區試點。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積極建設性地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格局。

六、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十七)健全法律法規。全面清理現行法律法規中與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相適應的內容,加強法律法規間的銜接。研究制定節能評估審查、節水、應對氣候變化、生態補償、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修訂土地管理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礦產資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

  (十八)完善標準體系。加快制定修訂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環境質量等方面的標準,實施能效和排污強度“領跑者”制度,加快標準升級步伐。提高建筑物、道路、橋梁等建設標準。環境容量較小、生態環境脆弱、環境風險高的地區要執行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鼓勵各地區依法制定更加嚴格的地方標準。建立與國際接軌、適應我國國情的能效和環保標識認證制度。

編輯:王瀝慷

01 02 03

關鍵詞: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生態文明建設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一 | 天堂久久久亚洲国产一区 |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精 | 五月花国产一区二区 | 香蕉网伊在线中文字青青 | 亚洲七月丁香婷婷婷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