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12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三十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十二屆全國政協第三十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全國政協“推進長江經濟帶開發中的濕地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院士王光謙:
構建長江綠色生態廊道 保障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
由于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的不合理以及缺乏統籌保護和管理,長江流域濕地正面臨湖泊數量減少、面積萎縮、江湖關系變化、水質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整體功能退化等一系列問題。為此,建議:
一、 構建長江綠色生態廊道是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從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看,構建長江綠色生態廊道至關重要。二是從長江經濟帶發展態勢看,構建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勢在必行。三是從長江水安全形勢看,構建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刻不容緩。
二、 建立水生態補償長效機制是三江源水生態保護的現實需要。建議將三江源區列為國家水生態補償試點地區,盡快建立水生態專項補償機制,將水公共服務均等化納入水生態補償范疇,強化對三江源區水源涵養功能的保護與修復,實施三江源區和青海省兩個層次的系統補償,對于惠及三江源區、促進全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原副主席陳清華:
長江中游濕地保護生態補償工作 力求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長江中游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脊梁”,也是發展的洼地,肩負著發展和保護的雙重壓力。長期以來,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和缺乏統籌的保護和管理,長江中游濕地正面臨一系列問題:圍墾和改造導致濕地面積銳減,污染和富營養化使湖泊水質下降,湖泊淤積加劇,資源不合理過度利用造成生物多樣性銳減。為此,建議:
一、 編制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補償總體規劃。建立權威、高效、規范的濕地生態資產評估規程,促進生態補償工作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二、 制定完善國家濕地生態補償法規。建議制定出臺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補償條例。
三、 設立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補償基金。建議建立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補償基金。同時,積極完善生態補償的投融資體系,探索并建立包括企業、公眾共同參與的多渠道投融資機制。
四、 建立長江中游濕地生態補償協作機制。建議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補償協作機制,協商解決濕地生態補償的重大問題。
全國政協常委、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康耀紅:
科學調控水利工程 破解濕地萎縮局面
目前,國家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視長江流域濕地的保護,并取得顯著成績。但面積萎縮、物種減少和監管不力等突出問題令人堪憂。為此,建議:
一、 科學調控水利工程,破解濕地面積萎縮困局。建議深入研究三峽大壩和南水北調工程的運營問題,科學調控三峽庫區水位、南水北調水量,在基本滿足發電和調水要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長江流域濕地生態保護的要求,統籌水利工程和濕地保護、兼顧經濟開發和生態建設,努力破解長江流域水位下降困局,把濕地面積萎縮現象減到最低程度。
二、 出臺濕地保護法,并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我國濕地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在保護、恢復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千差萬別。建議國家在出臺濕地保護法的基礎上,爭取對列入國家濕地保護名錄的重要濕地實行“一個濕地一部法律”,因地制宜對癥下藥,達到有效保護目的。如,湖南洞庭湖濕地、湖北洪湖濕地和海南東寨港紅樹林濕地在保護過程中要嚴禁工業污水、農藥化肥、生活垃圾以及圍網養魚、填湖開發等對濕地的污染和破壞。洞庭湖要特別注意縮短枯水期以免威脅部分物種的生存;洪湖要嚴厲打擊“地籠”捕魚現象等;東寨港紅樹林要堅決杜絕林下養鴨以免危及紅樹自身的生命安全。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濕地 保護 生態 地保 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