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圖說 圖說
“都江堰·柳街薅秧歌”民俗文化節開幕
幺妹車表演
“詩歌的起源就是描寫勞動,而薅秧歌就是在描寫人們的勞動,詩歌只有在民間、文化只有在民間才能發揮它的意義。”中國作家協會委員會委員、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楊牧在活動上這樣說道。
據了解,“柳街薅秧歌”300多年前發源于七里壩、鄔家壩一帶,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原生態的農耕詩歌、音樂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大眾性、時代性特征。農夫在水稻薅秧勞動中現編現唱,見啥唱啥,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素材。薅秧歌一人領唱眾人和末尾三個字,每到薅秧時節,勞動的人群遙相呼應,遍壩盈耳,越唱越遠,此起彼伏。薅秧歌逐漸風行于川西壩子,盛傳于岷江流域。
但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于實行科學種田秧苗不用薅了,薅秧歌瀕臨絕跡。鶴鳴村羅廷全熱衷于柳街鎮民風民俗文化的搜集與研究,用了二十余年的時間先后走訪了100多人將搜集整理的資料交柳風農民詩社編印了《柳街薅秧歌300首》、《柳街薅秧歌史話》,為“柳街薅秧歌”成功申報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柳街薅秧歌”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柳街薅秧歌”衍生出了兩支民間文化、藝術隊伍,一支是以薅秧歌歌詞作為農民詩歌表現形式為基礎誕生了柳風農民詩社;一支是以薅秧歌的音樂渲唱形式促成了柳風藝術團的應運而生。這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街薅秧歌”的保持、傳承和發展有了實實在在的載體。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都江堰·柳街薅秧歌”民俗文化節 薅秧歌 田園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