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環縣政府設立的封路公告牌
橋面更換期間,臨時推出來的便道
三座大橋附近的群眾,也證實了楊先生的說法,他們說,有一次是橋的柱子扭了,加固橋柱帶加鋼管是一回;還有一回是橋面低了,又給橋面上倒了一層水泥和石子。
在楊先生看來,建成才7年的橋梁,就好幾次成為“危橋”。多次修補,說明大橋的工程質量可能存在嚴重問題。而這三座大橋附近的村民們則直言,涉事的這幾座橋,的確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白草灘村村民白先生回憶,建設時“就沒震動瓷實”。橋面軟得很,當初試橋的時候,“橋面就軟得不夠標準嘛。”
白草灘的另一位村民說,當年橋梁驗收時,她曾跟著檢測人員,見證過整個驗橋的過程。這位村民說,涉事的這幾座橋,當初就沒有被驗收上:“驗橋的時候,四輛車在橋頭站穩,人家有技術員,技術員拿著儀器掃,前面兩輛車先過,緊跟著后面兩輛車過。有一座橋很穩當,到那幾座橋上,車就顫。技術員當時就說那幾座橋過不了關,得重新加固,說缺了水泥,短了鋼筋了。水泥薄得很,鋼筋少得很。”
這位自稱曾參與驗橋的村民說,后來,整個甜木路就通車了,但沒有聽說那三座橋有什么加固的工程措施。
建成通車才7年的大橋,為何多次大修之后,還是成了危橋?當地群眾所說的,大橋質量存在嚴重問題,是否屬實?
大橋質量是否真的有問題?甘肅省公路局環縣公路段段長李朝榮說,在日常養護中,也發現這三座橋存在一定的問題,撓度比較大,也就是車輛通過時,人站在橋體上感覺到橋體上下抖動比較厲害,“從表面上看不出啥來。”
至于這是否意味著大橋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環縣公路段段長李朝榮說,由于公路段不是改造項目的管理單位,所以,不太清楚。但李朝榮也坦言,像這種7年多次大修仍然成為“危橋”的情況,此前,他沒有遇到過:“慶陽這個地方,像這樣大的橋很少,以前我們養護的多是小橋,比不成。也有換橋面的,但那是小橋,而且運行時間比較長,三四十年這一類的。這一次這種情況,可能確實很少。”
李朝榮推測,交通量超過設計標準,以及超限車輛,可能是造成橋梁多次維修的主要原因。但準確的解釋,得找省公路局。而甘肅省公路局辦公室的一位負責人,的確將這三座橋頻繁維修,歸因于不斷增長的交通量,以及過多的超限車。
對于省公路局的這種解釋,經常走這一段路的楊先生,卻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如果是超載車造成的,甜木路上所有的橋梁都會出問題,而不僅僅是只維修這三座橋。“政府也不會漠視,任由超載車輛損壞橋梁這種情況發生。”
編輯:王瀝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