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因病致貧可申領救助”體現精準扶貧
近日,北京市民政局下發《關于開展因病致貧家庭醫療救助有關問題的通知(試行)》,明年1月起正式實施。《通知》規定,因患病發生高額醫療費用、超過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可申請“因病致貧”醫療救助。其中,有惡性腫瘤、重性精神病、白血病等15類重大疾病患者的家庭,每年最高可申領醫療救助資金8萬元。(11月25日《新京報》)
客觀來論,我國城鄉居民加入醫保的比例已然較高,用衛生部透露出來的數字就是已經達到了90%以上,可謂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同時,大病醫保制度,在搞了幾年試點之后于今年也在我國各地全面鋪開,“因病致貧”的幾率,要比前些年低了許多。
但是,醫保制度的問題仍然非常明顯:一是,報銷比例過低,即便是新農合與城居醫保合并了,也存在報銷比例過低、自負部分高昂的問題;二是,一些大病病種及用藥并沒有列入醫保目錄,而相關部門定的大病報銷比例僅為50%,“大病返貧”現象仍然存在;三是,在分級疹療制度未落地之前,小病也容易在高級別醫院花大價錢。基于以上原因,我國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體仍然存在“因病致貧”的很大可能。對這部分群體而言,醫療負擔仍然是壓在他們身上的大山,一人得病、全家返貧的現象仍有可能隨時出現。
北京明年起將實施的“因病致貧可申領救助”政策,就是針對以上權利漏洞打的一個補丁,是要從根上移除醫療負擔過重這座大山。而最高可領8萬元的利好,也確實能夠減輕部分人的生活壓力。筆者認為,這體現了前段時間中央召開的扶貧工作會議的精神,尤其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講的“精準扶貧”的精神。這種做法,沒有把扶貧當成是“大鍋飯”,沒有搞平均主義,而是一種針對特別群體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扶貧方式,是讓最該需要幫扶的群體得到社會與制度的關懷和雨露。
根據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建議,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脫貧目標。這顯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根據2014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監測公報數,中國還有7017萬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6年時間7000多萬,每年要減貧1170萬,平均每個月要減貧100萬。在這樣的扶貧工作壓力之下,最忌憚的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應該做到的就是精準扶貧,看看哪些人最需要幫助,并在根本上給予制度兜底。
北京市搞的“因病致貧可申領救助”政策,應該為各地省市相關部門拿來借鑒和仿效。不可否認,北京是首都,許多先進的政策也都有實施的財政支撐與政策通道,有許多其他地方政府都不一定能有的資源,但是,對于能夠體現中央精神、能夠惠及百姓利益、能夠有利于社會公平的好政策,各地政府也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借鑒。(王傳濤)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精準扶貧 “因病致貧可申領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