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昭通:探索散居少數民族發展新模式
創建引領 開創散居民族地區發展新模式
“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戰略實施以來,昭通各級各部門始終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從昭通散雜居民族工作實際出發,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為引領,高位推動、合力攻堅、以點帶面,推進創建活動與示范區建設相輔相成,著力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步伐。
昭通市堅持貫穿“三個始終”、抓實“三個注重”,采取超常規措施,整合各方力量,在推進民族鄉建設、最貧困民族村寨建設等方面先行先試。“三個始終”即: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堅持在政治上平等互信,在經濟上扶持互助,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散雜居民族發展的特殊政策措施;始終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以民族鄉和民族村為平臺,以戶為對象,以規劃為龍頭,突出重點、整合資金、產城融合、以工補農、加大投入,實行市級領導和市直部門掛鉤聯系最貧困民族村寨建設,打造了一批產業強、群眾富、民居有特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典型,示范帶動了民族地區又好又快發展;始終把維護民族團結作為第一職責,依法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了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三個注重”即:注重發展民族教育事業,采取特殊措施,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有效緩解了少數民族干部總量不足的問題;注重民族文化建設,成功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推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不斷繁榮發展;注重民族干部隊伍建設,加大培養、培訓和選拔力度,少數民族干部和人才隊伍綜合素質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大力推進民族政策措施建設示范。先后制定出臺了《中共昭通市委 昭通市人民政府關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實施意見》等7個文件,為健全昭通散居民族政策體系、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同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任副組長,市直成員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
年初將示范區建設目標任務逐一分解到縣區和市直相關部門,把示范創建工作納入全市綜合考核評價體系進行綜合考評并兌現獎懲,做到目標任務、工作責任、工作時限層層落實,確保示范區建設有效推進。
大力推進民族經濟發展示范。堅持因地制宜、因族舉措、分類指導的原則,科學制定工作思路和發展目標,優先安排涉及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項目。2013年,昭通市與省同步啟動了“5212”省級示范(5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2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1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和200戶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戶)工程,三年來共投入資金10.33億元,打造出了一批類型多樣、各具特色、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典型。其中魯甸縣桃源鄉桃源村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威信縣雙河鄉灣子苗寨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2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受省級表彰,10個民族村入選全市第三批生態文明村;深入實施民族鄉整鄉推進建設。“十二五”以來,分批對19個民族鄉進行集中打造,目前,累計投入建設資金54億元,是規劃投資23億元的兩倍多;全力推進最貧困民族村寨建設。2013年,全市啟動80個最貧困民族村寨建設,采取“缺什么補什么”和先急后緩原則,由42位市級領導和38個市級部門掛鉤幫扶,重點幫助村寨建設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培育特色支柱產業,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切實增強民族村寨發展后勁;千方百計整合市直部門項目資金扶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截至目前,市直各部門已整合各類項目資金26億元建成一批特色集鎮、交通和產業培植等惠農惠民工程。通過舉全市之力強勢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建設,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民族團結示范區創建工作成效明顯。
大力推進民族教育振興示范。一是加強民族地區教育設施建設。加大民族地區中小學校舍建設,實現了19個民族鄉都有初中;實施寄宿制學校改擴建工程,完成永善縣伍寨彝族苗族鄉九年一貫制學校試點建設,省立永善民族小學遷建投入使用,完成市民族中學新校區建設投入使用,學校硬件設施、教育教學管理進一步得到加強。二是加強各類少數民族學生人才培養。按照“扶持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帶動一片”的工作思路,加大市校合作力度,先后與省內外12所大中專院校開展聯合辦學,招收并資助少數民族貧困學生8227人,資助金額達728.4萬元。
2013年起在昭通學院開辦少數民族本科預科班,每年招收少數民族學生100名。通過培養推薦、招錄選拔、自主擇業等方式,每年至少有400名少數民族大中專畢業生穩定就業,為農村少數民族家庭脫貧致富帶來了希望。
大力推進民族文化體育繁榮示范。民族文化設施不斷改善,全部建成19個民族鄉文化站,建成部分民族村、民族自然村文化室和文化活動場所,建成葡萄井彝族六祖文化廣場、魯甸伊斯蘭文化風情園以及威信灣子苗寨、彝良木椿溝等一批民族特色景區和特色村寨;民族文物古籍的收集、整理、搶救和保護取得較大成效,民族語言、文字、習俗、服飾創新傳承取得明顯進步,民族文化傳承人隊伍逐步壯大;民族傳統體育長足發展。成功舉辦省第八屆和市第一屆、第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民間文藝得到傳承和弘揚。《四筒鼓舞》、《飛歌》、《拽腳舞》等民族歌舞節目分別獲國家級、省級獎項;民族文化傳承人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市級保護名錄的26項、省級的5項、國家級的1項(大關王杰鋒“苗族蘆笙制作技藝”)。
大力推進民族干部培養、民族關系和諧與宗教和順示范。采取分民族、定崗位招錄少數民族公務員。2008年開始,市委決定每年拿出40個指標,專向招錄少數民族公務員,至今累計招錄279名。加強少數民族干部在職教育培訓。與云南民族大學合作開辦昭通少數民族領導干部研究生班2期共97人,舉辦全市民族宗教法律法規培訓班13期共2361人。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昭通市 散居少數民族 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