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總理記者會 總理記者會
李克強:怎樣保障每年1000多萬人“就業”
怎么保障每年1000多萬人“就業”?
通過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GDP方面看雖是“慢變量”,但在就業方面卻是“快變量”。放開手腳的創業者們,會創造出大量的就業崗位。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李克強品嘗了一杯創業者遞給他的拿鐵咖啡。這一發生在去年5月的場景,被視為總理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直接的身體力行的支持。
“一杯咖啡的力量。”一家企業次日便打出這樣的廣告。
“有了就業才有收入,才有創業創新。就業是基礎!”總理當天一句簡短的表態,與考察創業大街的消息一起,在社交網絡上廣為傳播。
此前兩個月,李克強剛剛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2015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這一數字曾引起很多觀察人士的驚嘆。英國BBC在晚些的一篇報道中發問:“要怎么安排這1000萬人?”
李克強總理的不二武器是:“改革”。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就任總理之初,李克強就曾強調,擴大就業僅靠大企業、國有單位是有限的,必須大力發展中小微企業、多種所有制經濟。“要以簡政放權促就業,釋放就業創業創新活力”。
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開幕致辭中,李克強進一步表示,本屆政府成立以來,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全社會創業興業的熱情,新登記市場主體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帶動了千萬人以上的就業。
也正是在這次致辭中,李克強首次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倡議激發了眾多年輕人實現自身價值的拼搏熱情,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持續不斷的“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活力,每天新增市場主體超過12000家。放開手腳的創業者們,不僅創造了“新的第一桶金”,也創造出大量的就業崗位,其效果堪稱“立竿見影”。
2015年,在國內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的情況下,中國新增749萬大學畢業生,打破歷史記錄,但就業情況卻逆勢上揚。人社部對全國人力資源市場供求調查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市場的求人倍率是1.09,也就是說,平均每位求職者對應著1.09個工作崗位。
“通過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GDP方面看雖是‘慢變量’,但在就業方面卻是‘快變量’。”李克強總結道。
有媒體評論說,以增加投資提供就業機會,可能出現供需失衡、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把就業與創業、創新結合起來,通過激發民眾的創造力,推動新興行業加速成長、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會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地創造就業崗位。
這篇評論稱:“這背后包含著李克強總理的創新精神、民生情懷和經濟邏輯。”
編輯:陳佳
關鍵詞:李克強 怎么保障 每年1000多萬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