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扶貧惠農豈容“蠅貪”頻現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干部雖然官不大,卻是“全天候、全科型”官吏,掌管著農村政務及村民生活的大事小情,集各種權力于一身。加上他們又是與基層群眾最貼近的權力載體,是黨風政風好壞優劣的最直接代言人。如果他們貪污腐敗,給黨和政府帶來的不良影響、給國家財產和群眾利益造成的損失不可小覷。究其扶貧惠農資金被虛報冒領、擠占挪用、滯留沉淀和監管弱化等問題原因,與扶貧惠農資金使用缺乏透明,地方政府對利益的自主性作祟,資金管理過于封閉,公眾很難知曉和看不到一本明白賬有關;但更與“天高皇帝遠”,權力運行不透明,政務、財務公開流于形式,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難以保障有關。
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而腐敗總是和監督缺位有關。在基層特別是農村,民主監督乏力,專門機構缺位,輿論監督難覆蓋,這是蚊蠅不斷滋生的制度原因。扶貧惠農資金一分一厘堪稱寶貴,如果被“蠅貪”侵吞糟蹋,著實讓人心疼。其實無論是扶貧領域反腐力量不夠“腿”比較短,還是扶貧項目大部分在村里,而以往扶貧隊伍常常只到達縣級,再往下就沒有人了,亦或是很多事情到村里就只能靠村內部自己運作了,最后反腐很大程度都是靠扶貧干部、基層干部的自律。只要能做到信息公開,加大督察力度,扶貧惠農中出現的“蠅貪”都會減少。
一言以蔽之。扶貧惠農不容“蠅貪”頻現,它的出現再次給各級監管者以警醒。而要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筆者以為,務必加上一把“安全鎖”。既要不斷完善監管制度和程序,審計監督做到事前監督,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還要完善撥款、記賬以及內部稽核控制制度,提升報賬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水平,確保扶貧資金能安全、高效地發揮作用;更要加大違規的懲處力度,或許多管齊下,“蠅貪”頻現就將不再有。
編輯:秦云
關鍵詞:扶貧惠農 基層干部 蒼蠅 蚊子 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