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張維良:聽見好曲 酒量都漲
琴房緊張就樹下練習
那一屆,張維良和葉小綱、譚盾、胡詠言等一同進的校門,剛到北京幾位年輕人興致勃勃地在天安門合影留念。“別說北京,在此之前我連長江以北都沒出來過,完全是鄉下人進城一樣,當時興奮得晚上睡不著覺。天一亮,一定要戴上中央音樂學院的校徽,那叫一個自豪。”張維良回憶,當時他們住的學生宿舍條件很差,就在操場邊上臨時搭一個簡易的平房,后來還住過24個人一間的集體宿舍。盡管條件艱苦,但那些都不算事兒,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的年輕學子們對什么都感興趣,他們這時驚喜地發現,以前傳說中的音樂大師就在身邊。卡拉揚、小澤征爾、梅紐因、斯特恩來學校上大師課,他們都會連排練、上課等所以機會都不放過。
四年大學,張維良覺得自己幾乎一直處于亢奮狀態,他先后拜了趙松庭、馮子存、劉管樂、王鐵錘等幾位泰斗級的大師為師,潛心修煉演奏技藝。張維良回憶:“那時候,琴房都很緊張,夏天實在沒辦法,我們就每人占據一棵松樹,在樹蔭下一邊乘涼一邊練習。”
難忘老師熬的排骨湯
畢業至今,張維良在三尺講臺上已經度過了34個春秋。盡管他已經身處最高音樂學府民樂系掌門人,但是在他心里卻始終有著一份民間藝人的情懷。
張維良說,自己在考大學之前唯一的老師就是江蘇省蘇昆劇院的顧再欣老師,他也是全國非遺傳承人。“其實顧先生只大我十幾歲,他是一位徹底的民間藝人,他教學的方式都是舊式師承的那種做派,我們在他家學習吃飯不花錢,最好的絕對都留給我們學生吃。”張維良回憶著當時的場景,一個排骨冬瓜湯,再往里面加一點曬干了的白蝦,加兩碗米飯,“現在我們吃的比那時候好得多,但是當初那種味道沒了。那種情懷,在我們這個時代漸漸淡漠和淡忘了。”
北京奧運會上有其作
數十年來,從江浙的村村落落到國家大劇院再到維也納金色大廳,他的笛簫聲吹遍了國內外的數不清的舞臺。同時,演奏家張維良也充當了作曲家的身份,至今他已經創作了100多首演奏或者發表的作品,北京奧運會上《太極自然》那段時間最長的音樂也出自他手。
“因為我生長在民間,我會唱正規的昆曲段子,會唱正宗的蘇州彈詞。”張維良說,他喜歡民間音樂,他哼唱著那些好聽的旋律和段子,高興得酒量都見漲。記者 張學軍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張維良 中國笛王 圣手簫王 酒量 笛簫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