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網絡文學頻遭“秒盜” 盜版致每年損失百億
據了解,目前網絡文學盜版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鏈。首先,專業化的盜版者通過盜版軟件等技術手段,或干脆使用“手打”方式獲取正版內容,然后再通過搜索引擎、瀏覽器主頁連接進行推廣,吸引用戶閱讀,從而獲取網絡流量。同時,在瀏覽內容中嵌入廣告,通過廣告聯盟賺取巨額廣告收入。最后,搜索引擎運營商、廣告聯盟與盜版者站按照一定比例分享收益。
業內人士透露,依靠專業的團隊運營,對網絡文學作品幾乎可以實現“秒盜”。一般首發網站發布新章節1分鐘內就可以完成盜版。即便首發網站需要讀者登錄付費,通過專門的網絡盜版軟件,盜版者已經可以直接從正版網站主動且實時抓取最新章節內容。
聶震寧表示,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盜版侵權模式變得更加復雜及隱蔽。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對這種盜版模式的打擊收效甚微。當前,許多文檔分享平臺注冊不需要實名認證,云儲存和應用軟件等新型侵權手段使版權方難以有效控制內容傳播,維權投入不斷加大,已經超出很多作者個人和運營平臺的承受能力。
盜版懲罰不能“高舉輕落”
“目前,高昂的維權成本與低廉的侵權成本形成鮮明的對比,盜版產業鏈的存在給盜版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聶震寧表示,網絡文學版權不僅僅只是文字和閱讀,還進一步涉及影視、游戲等產業的創意創新基礎。如果網絡文學版權亂象繼續蔓延下去,最終將嚴重傷害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有關專家認為,揮之不去的盜版“陰霾”背后除了法規政策相對滯后,還有各個執法部門的監管技術短板。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干事張洪波表示,侵權成本低、法律賠償額低等問題,直接助長了侵權盜版行為的蔓延。
深圳羅湖區法院知識產權庭法官唐亦麗說,實際判案中最困擾的就是侵權賠償額的計算。很多情況下,由于對侵權行為的舉證不足,賠償額往往低于作者預期。
北京市版權局副局長王野霏表示,網絡平臺涉及幾十萬上百萬的在線作品,執法部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僅靠自身的技術能力,難度很大。為了提升監管能力,需要不斷探索調動社會專業機構、權利人等的力量,形成社會各界共同治理的模式。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聶震寧等32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相關提案,呼吁加強網絡版權的法律保護,制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實施細則》等相關法律法規,盡快完成《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進一步完善著作權法律制度,為數字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建武認為,網絡時代文學作品的數字化傳播使得版權保護難度越來越大,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時還要探索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提升保護能力。執法部門要對網絡盜版行為形成有效的監管,就必須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同時權利人也應該積極利用新技術來保護自己的作品權益。(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網絡文學頻遭秒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