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劉世錦:供給側改革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階段
激勵產業升級。產業升級既包括發展新興產業,也包括在已有產業中采用新裝備、新技術,同時還表現為在產業價值鏈上的提升,比如由低端制造提升到高端制造,更加注重設計、研發、品牌等。產業升級將帶來專業化分工協作關系的深化、產業集中度的適當提高;將更多地開發和利用中高級生產要素,全面提升人力資本質量;將通過制度和文化建設全面推動精致生產。
營造創新環境。主要是形成有利于市場發揮作用的體制和政策條件,使創新要素在更充分的市場競爭中流動,聚集到創新更容易成功的地方,全面提高創新效率。
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創造有利條件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聚焦于生產要素的流動重組和優化配置,將為我國加快質量追趕、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創造必要的制度和政策條件。目前,應將以下幾個方面作為優先領域加以推進。
放寬準入,深化壟斷行業改革。近年來的商事制度改革,在小微企業準入便利化方面取得一些進展,現在更需要突破的是基礎產業和服務業領域改革,包括石油天然氣、電力、電信、鐵路、金融、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這些壟斷行業的投資看起來已經不少了,但其實非常需要有活力的新投資加入,以大幅提高投資效率。應進一步放寬這些領域的準入條件。
促進城鄉之間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推動城市發展從以往的孤島型轉變為網絡型,帶動大城市之間大量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加強互聯互通,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帶動人口居住和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將可引出可觀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機會。為此,應下決心打破城鄉之間要素流動、交易、優化配置的不合理體制和政策限制。
在尊重創新規律基礎上營造創新環境。創新與模仿具有實質性差異。在模仿階段,政府職能主要體現為指定技術路線、做好規劃。在創新階段,政府職能則主要體現在保護產權,穩定企業家和科研人員的預期,為創新活動提供有效激勵;深化各項改革,促進創新要素流動、聚集和優化配置,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為創新提供金融支持等。同時,還應使改進創新環境成為地方競爭的新元素,推動形成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抵制經濟泡沫的干擾,引導資源流向提高要素生產率的領域。制造業仍然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服務業中發展潛力最大的生產性服務業,是直接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服務的。必須牢固確立制造立國、實體經濟為本的理念和政策導向。對于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等極易形成經濟泡沫的行業,必須高度警惕,及時抑制各種形態經濟泡沫的泛起,防止出現大量資源脫實向虛和經濟活動的大幅波動,把資源盡可能引導到提高要素生產率的領域。
調動人的積極性,完善干部隊伍激勵機制。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干部隊伍的精神狀態至關重要。應乘勢前進,持續優化政治生態,在“關后門”“堵歪門”的同時“開前門”,探索符合國情和現代治理要求的長效機制。應給基層更大的試驗空間,在把握方向、守住底線的前提下,同一改革可以有幾種方案同時試驗,相互比較、補充、完善。基層試驗可以為創新型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臺,也有利于少走彎路,降低制度和政策創新的成本。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劉世錦 供給側改革 中等收入階段 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