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聞逸事藏聞逸事
尊重藝術規律呵護戲曲人才
——全國政協京昆室“戲曲院團現狀和發展情況”調研綜述
堅守著感動著
對于轉企改制后的戲曲院團如何更加有保障、有活力,地方政府和院團共同探索和努力著。
“企業要‘趨利’,但是文化藝術,是要‘去利’的。作為管理者,我們對此也不免感到有些困惑。現在戲校開始招生了,可是劇團改制后解決不了戶口、編制問題,人才還是招不進來!現在江蘇省昆劇院一年演出600多場,整體上演員收入有所提高,但是頻繁的演出又會影響演員的沉淀和提升。”座談會上,江蘇省演藝集團總經理柯軍的一番話引起了調研組的深思。
“一場演出演員能拿多少演出費?”委員們問。
“我是一級演員,基本工資是3000元,一個月演10場左右,補貼大概1000元。”一位在場的揚劇團老演員插話道。
楊赤委員是大連京劇院院長,對此有切身體會:“戲曲演員收入不高,但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充滿自豪感!可是如果基本保障問題難以解決,戲曲人才的萎縮在所難免。”
面對困難,戲曲院團和戲曲人的堅守、堅韌與堅信,感動著調研組的每一位成員。
政府也在積極努力:今年常州市錫劇團要培養“第七代傳人”,團里按照“行當”招生8男8女,他們在校期間的學費全部由常州市政府承擔。
有委員通過此行所看到的院團好的做法及存在的困難,總結這樣幾點建議:“政策落實到位、改革不忘初心、發展遵循規律、建立長效機制。另外還可以通過下基層補貼、建立票友社和一團一場等措施解決問題。”
憂慮著期待著
戲曲人才問題,也是多年來戲曲界所共同面臨的困境,委員們一直在為此鼓與呼。
在和江蘇省舉行的座談會上,曾任江蘇省錫劇團副團長的倪同芳發言時激動地站了起來,為的就是人才問題———“錫劇在江蘇群眾基礎牢、市場好、劇團多,但是后繼乏人、青黃不接。錫劇當家花旦董云華嗓子不好了,想在省錫劇團找一位接班人,找不到!演出要到省以下的劇團借演員,我真的感到憂心忡忡!”倪同芳說。
揚劇團面臨著“行當”嚴重不全的問題。據負責人介紹,揚劇團現有在職人數約70人,演員只占1/3。
聽到這些情況,委員們深感憂慮,并建議,“至少要保證‘行當’的齊全,先搭起一個架子,再慢慢發展。根據不同劇種、劇團情況,可實行‘供給側’式的政策配套措施和分類指導。”
調研中,一些戲曲院團提出:在堅持戲曲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采購送戲下基層的同時,如何用低票價政策和措施來培育更大的戲曲市場和更多的觀眾;在黨委、政府加大對戲曲投入的同時,如何改善戲曲院團經費管理辦法,改變專項經費投入硬件設施易,投入院團藝術創作人員智力勞動難等問題。對此,調研組成員認為,可以很好地深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探索政策措施,加以解決。
“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已為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好的解決辦法,重要的是如何抓緊落實。”委員們表示。
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如何做?對待優秀傳統文化,怎么看?關鍵在于觀念和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對此,委員們表示:“在認識上,對文化要葆有敬畏之心。戲曲是古老的藝術,如果把劇團當做包袱甩掉,造成的可能就是無法挽回的文化斷裂。在概念上,要厘清什么是文化事業,什么是文化產業。產業是機械化的、現代化的批量生產。戲曲藝術,每一場演出都是不可復制的,不應該簡單地市場化。”
戲曲事業,有困難,也有堅守;有憂患,也有期待。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傳承和振興戲曲藝術,一定要尊重藝術規律,呵護戲曲人才,委員們為此呼吁著,也期待著!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全國政協京昆室 藝術規律 戲曲人才 戲曲院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