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區劃改革重在做大資源承載力
眼下,我們所處的時代,基本可以歸結為城市化時代,各項工作難免出現“唯大城市馬首是瞻”的局面。
在區劃調整改革方面,早已出現了縣改市區、鄉鎮改街道、村塆改社區的潮流。不用說,這種趨勢的出現,或者說這種區劃調整的偏好,正是移植了大城市的模式。
大城市之大,顯然不在于攤大餅式的面積之大,而是體現在一定的面積,承載著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財富流、信息流等更高層次更富于創造性的人類文明元素方面。體現在區劃設計上,就是城市下面設置區、街、社區等基本單元。一句話,區、街、社區等區劃設計,所適應的恰恰是土地面積不攤大而經濟較發達、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特征。
顯然,傳統的農業縣在城市化轉型過程中,很難一下子(可能是永遠)無法與大城市主城區看齊。現在的情形是,縣改市區、鄉鎮改街道、村塆改社區已經大熱。已經改了的皆大歡喜,沒有改的,正忙于上下求索之,當成了一件唯此唯大的重要目標。然而,這種瞄準“大城市模式”一刀切式的區劃改革,對于許多傳統的農業縣,又未必是合適的。
比如傳統的農業縣改為市或者區吧。縣到底比市、區差在哪里了呢?不論是從歷史視野看,還是從全球視野看,比之縣級市、區之類,縣是更為中規中矩的區劃單元,即使從城市化的潮流看,縣也未必就不能涵蓋城市化的意義。正因如此,許多比我們城市化程度高的發達國家仍然保留著縣的設置。
至于許多傳統的鄉鎮改為街道,已是笑話多多。在某種語境下,鄉鎮似乎被附加了老土和落后的意義。然而,實際情況未必如此,真正的名鄉鎮從來是不懼這種思維的,恰恰相反,觀諸全球,許多名鎮在知名度、人文環境、旅游價值等方面秒殺后進的“市”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更為尷尬的是,傳統的鄉鎮永遠也無法跟城市由幾條巷道組成的街相提并論。街者,路也,四通道也。至少在面積方面,城區是幾條巷道、幾平方公里為一條街,而許多鄉鎮動輒數十上百平方公里,如果這樣的一大片區域也叫街,恐怕字典也不答應吧。其實,一仍其舊叫鄉鎮又有什么不妥的呢,不僅掩蓋不了城市化的成果,還可以兼容美麗的新農村。許多鄉鎮改了街之后,竟出現了街下有街,街中包含廣袤田野的農村的情形,多少有點不倫不類。村塆改社區,情形也與此相仿。
區劃調整改革,要警惕“大城市崇拜癥”。能不改縣的不改,至少能夠節約不少社會資源,至少擁有一種不折騰不浮躁的定力。傳統的區劃單元是歷史形成的,被賦予了某種歷史特色和中國特色,僅從文化多樣性和歷史價值看,值得堅守的就應該堅守。(嚴輝文)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區劃改革 區劃調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