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農村扶貧要邁幾道坎
嚴雋琪率調研組赴湖南調研農村扶貧工作
職業教育
一人就業,帶動全家脫貧
“中等職業教育是離農村貧困人口距離最近,最能帶來直接收入提升的教育培訓類型。湘西貧困地區的孩子,通過接受培訓,走出大山,找到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之后,他所在的家庭就完全可以走上脫貧之路。”調研組和地方干部普遍認為,職業教育扶貧,是最可持續的一條路徑。
湖南調動社會力量,進行教育扶貧的一個做法,令調研組耳目一新:2012年以來,湖南省委統戰部牽頭,聯合省教育廳、省扶貧辦,共同實施了“一家一助學就業同心溫暖”工程。通過公益資助方式,為湖南省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接受職業學歷教育的學生,每人每年資助生活費2000元,共資助兩年。截至2015年底,已累計向社會募集資金5500萬元,在100余所職業院校資助學生1.3萬余人,湘西地區帶動了數萬個家庭脫貧。
雖然有亮點,但中職教育在扶貧過程中的杠桿作用,并沒有完全發揮。調研中,湖南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調研組坦言了當前貧困人口接受以中職教育為代表的教育培訓的三個“不暢”。
貧困人口培訓和就業對接不暢。在湖南,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參加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習、生活方面的后顧之憂基本得到解決。然而讀得起書,只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第一步,寒門學子有業可為、有事可做才是貧困家庭穩定脫貧的關鍵。從培訓到就業的瓶頸目前尚未完全打通。
貧困人口對教育培訓的需求和供給對接不暢。調研發現,留守貧困農戶普遍文化基礎較差,參加較長時間的職業技能培訓的意愿不強,他們迫切需要的是能夠即學即用的“短平快”實用種、養技能知識,而這方面的培訓供給還不夠精準、科學。
教育、就業、扶貧等部門信息共享渠道不暢。由于標準統一,接口規范、整體協同、上下對接的扶貧大數據平臺尚未建成,各部門數據信息不能相互印證、協調聯動,成為數據“孤島”,對扶貧政策的精準顯效產生一定的制約。
湘西自治州州委書記葉紅專透露,眼下州里正在按國務院的部署,舉全州之力開展“勞動力輸出”工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進行分類培訓,緊密對接珠三角地區城市的勞動力需求,“培訓工作常態化,講究強度、力度和細致度。”
“農村扶貧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工作推進中既容易遭遇部門壁壘,也容易遭遇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針對調研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嚴雋琪表示,中央把扶貧工作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尤其需要地方基層多創新,多整合資源,多邁過幾道坎,就能創造出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編輯:秦云
關鍵詞:民進 嚴雋琪 湖南 農村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