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北京建成166個鄉情村史陳列室
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鄉情村史陳列室
京西第一紅村百年變身記
馬欄村最早見于明代史籍,是門頭溝區成村較早的軍戶村落。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就坐落在村里一個坐北朝南的二進四合院內。
馬欄村位于北京城區以西90公里,109國道83公里處南邊。這一面積約14平方公里的山村因明代圈放馬匹得名。
改革開放后,馬欄村村集體與村民簽訂合同,開采煤礦,最多時全村同時開采的煤礦達20多個,最多時年產100萬噸煤。“齋堂的煤好燒”成為馬欄人新的驕傲。
1997年,馬欄村建立了“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如今,以陳列館為基礎建立的馬欄村鄉情村史陳列室,通過數百幅珍貴的照片、實物,展現了這個京西第一紅村近百年來的變身記。
保護抗戰遺跡讓后人知道歷史
從馬欄村口到鄉情村史陳列室,有一條特殊的道路。路面上用碎石子拼成了一個個數字。“數字37代表的是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39則代表1939年挺進軍進駐馬欄村。”村委會主任李秀民說。
作為平西根據地的英雄村,馬欄村有40名民兵加入了挺進軍,成為挺進軍七團“馬欄排”。
李秀民說,參加過抗戰的人大多已經去世,修建鄉情村史陳列室就是要把抗戰遺跡保護下來,讓后人知道這段歷史。
距離陳列室不遠處,有一座戲臺,馬欄人稱之為茶棚。曾經在這里,日本鬼子將村里手無寸鐵的老人、婦女和兒童驅趕到戲臺前,逼迫百姓交出抗日家屬,無一人開口。
就在鬼子準備屠殺百姓時,縣大隊隊長張崇德的父親、63歲的張蘭珠老人挺身而出,說:“我是八路軍家屬,放了鄉親們。”鬼子繼續盤問還有誰是八路軍家屬,張蘭珠回答不知道,被鬼子當場殺害。鬼子臨走時還放火燒了60多間房子。這就是“馬欄事件”。
1955年由毛主席親筆簽發的光榮紀念證,頒發到張蘭珠老人后代的手中。這張證書如今已由張蘭珠的后人捐贈給了鄉情村史陳列室,成為那段歷史的見證。
除了司令部舊址,馬欄村目前還保存了挺進軍司令部政治處、醫院、槍械所和彈藥庫的遺跡。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馬欄村平均每天都要接待一兩百名游客來訪。
陳列室準備擴充記錄采煤歷史
上個世紀北京山區許多農村都以柴火作燃料,但馬欄村很早就用上了煤。李秀民說,上世紀80年代,馬欄村靠開采煤礦走上致富之路,最多時一天開兩個煤窯口。那時,馬欄也被贊譽“為改革開放的北京燒了一把火”。
不過,采煤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日漸加重。“開采厲害,每年也會出現大大小小的事故。現在煤窯基本上都關停了。未來陳列室還準備擴充,村里想專門建一個采煤博物館,把馬欄采煤的歷史保存下來。”李秀民說。
馬欄打造紅色旅游新村
李秀民說,鄉情村史陳列室記錄了馬欄村近百年的變化,留給后人的既有看見的奮斗史,又有可以吸取的發展經驗。
在陳列室,李秀民指著一幅馬欄村旅游發展圖說,如今的馬欄已謀劃出一條利用革命文化資源、綠色種植資源發展民俗旅游、紅色旅游、軍事體驗旅游為一體的新路。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鄉情村史陳列室 北京 新型城鎮化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