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十二屆十六次常委會議 全國政協十二屆十六次常委會議
精準扶貧 河南攻堅:轉移就業轉出新天地
脫貧故事
鄉村保潔掃“窮根”
71歲的張言霞是新縣周河鄉西河灣人,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如今她和丈夫都是村里的保潔員。她說:“沒想到,在村里打掃打掃衛生,撿撿游客扔的礦泉水瓶、塑料袋等垃圾,一年也能掙兩萬元呀。”
張言霞兒子殘疾,兒媳婦有病,都不能外出打工。一家人靠種幾畝地,僅能維持溫飽。
在當地政府支持下,西河灣成為風景秀美的鄉村旅游勝地,很多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脫貧致富。而張言霞家既沒錢開辦農家樂,也沒有能力到村里的各個企業打工掙錢。
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了解到這種情況后,在村里安排了保潔員這種公益性崗位,讓張言霞夫婦和其他同樣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有了工作和收入。
張言霞夫婦每天很早就起床,掂著掃把,拿著垃圾簍,把村子走一遍,哪里有垃圾就在哪里清掃。如今,偌大的村子,雖然每天游客很多,但道路上干干凈凈。張言霞坦言,照這樣下去,家里今年就能脫貧。
種植核桃摘“貧帽”
65歲的李霞是盧氏縣范里鎮大原村的村醫。雖然丈夫去世了,但她家并沒有因此而返貧。她說:“這得感謝村里讓種了收益穩定的核桃樹。”
大原村1989年被定為省級貧困村后,村里決定不再種植傳統的糧食作物,改種核桃樹。李霞和丈夫認為,種核桃比種小麥強,收益高,也穩定,一年種上,幾十年受益,于是把自家承包的8畝地都種上了核桃樹,第3年就獲得了相當好的收益。李霞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明星,村民們紛紛種起核桃樹,大原村也摘了貧困村的帽子,很多村民都蓋了磚瓦房,買了小汽車。
眼看日子越過越紅火,李霞的丈夫幾年前去世了。要在過去,家里的頂梁柱倒了,缺少了干活的主要勞動力,家庭很容易形成脫貧再返貧。但是,因為種植的是核桃樹,不需要干重體力活,李霞也有了一定的管理經驗,加上村里統一對外銷售核桃,不需要單個家庭跑銷售。因此,雖然丈夫去世,李霞一家照樣因種核桃樹而致富。
飛到日本打“洋工”
上午學日語,下午學技能、禮儀、法律法規……在信陽涉外職業技術學院,28歲的羅寶琦每天像小學生一樣認真地聽講。今年8月初培訓期滿,她就能“飛”到日本打工了。
羅寶琦是新縣泗店鄉大畈村村民,之前一直在廣東打工。對她來說,去年實在太難了。她說:“先是女兒做心臟手術,接著公公發生腦梗塞,然后是婆婆患主動脈夾層,病人一個接一個,壓得人氣兒都喘不過來。”親人接連手術,本就拮據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欠了親戚朋友14萬多元。
外債要還,生活還要繼續,怎么辦?新縣組織免費涉外勞務培訓、去國外打工給她的生活帶來曙光。“一個月打工收入合人民幣一萬塊左右,在日本工作三年,債能還清,女兒的教育費用、修房子的費用就都有著落了。”
掙錢快、掙錢多,對于沒有高學歷、高技能的貧困群體來說,去國外打工無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新縣依托信陽涉外職業技術學院,已累計培訓3.8萬人次,去國外務工人員常年保持在8000人左右,年創外匯1億多美元,直接帶動了2.6萬名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編輯:吳靜怡
關鍵詞:精準扶貧 河南 轉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