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別等文物被盜了之后再說保護力量薄弱
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清東陵半年之內兩次被盜,引發社會關注。昨天,京華時報報道了清東陵兩次被盜約談后的整改情況,安保巡防制度不科學、技防力量薄弱成為導致文物被盜的主因。
這么重要的世界級文化遺產,重點保護的地方,竟然在短短半年內兩次被盜,不能不說我們管理單位既是失職,更應該是失責。如果只是安保巡防不到位,完全可以補強安保力量,有針對性地調整安保巡防路線和班次。如果只是技防力量薄弱,完全可以更新完善電子防盜器材和手段,如果被盜之前沒有發現存在的問題,那是你風險管理水平低,風險意識差,先不說你,那么在頭一次被盜之后,問題暴露出來以后就應該立即整改到位,通過深入剖析查擺,漏洞完全可以彌補,可是有關部門竟麻木到“干挺著”,直到再次發生被盜,才想起分析原因,“噢,是安保巡防的問題,哦,想起來了,還有技防力量薄弱”,一拍腦門,大意了。真是冠冕堂皇,大言不慚。
我們不能忘記,就在2011年5月8日,一個身高不足1.6米、被馬未都稱為“土賊”的山東農民石柏魁,闖入了“插翅難飛”、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的故宮,輕而易舉地盜走了展館內的9件寶物,之后溜之大吉。在號稱“京城第一大內”,人數超過240人,下設警衛隊、技術科、防火科等8個科室,每天閉館后,還有至少1600個防盜報警器、3700個煙感探測器和400個攝像頭的安保“天網“下,仍然該藏匿藏匿,該砸窗砸窗,該踹墻踹墻,該掐電掐電,如履平地,如在自家炕頭,請問這一刻保安在哪兒?警報系統為何沒起作用?怎么跑的?這些都值得深思。從這一案例說明了啥?你說人家故宮的安保巡防不嚴密,還是技防力量不強大,都不是,關鍵是人的問題,長久的思想麻木和對安全隱患的漠視,沒有文物保護的強烈的責任心和榮譽感,沒有那份對文化遺產的熱愛,沒有丟失文物的法律后果,加強文物保護就成了空談,文物保護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在為整個國家做事,為我們子孫后代做事。
近些年來,中國的文物古董在國際拍賣活動中屢屢拍出高價。這引起了盜賊們的關注。他們因此把攫取中國珍寶作為他們行竊的首要目標。清東陵的兩次被盜,再次給全國的文物保護單位敲響了警鐘,在傳統的人防、物防、技防等安保基礎上,必須完善安全管理機制,強化人的因素,提升安保人員業務素質、政治素質,強化敬業精神培養,最重要是要強化法律意識,失職失責必須追責,該開除的開除,該判刑的判刑,提升責任心和紀律性。同時要充分發揮群眾力量,在地廣人稀的文物保護區,做好聯防建設,變“陣地戰”被動防御,處處挨打,為“游擊戰”積極布控,主動出擊,確保我們的文物安全。
文物記錄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鐫刻著民族發展的軌跡,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如果沒有了眾多的文物史跡,就失去中華五千年傳統的風采和內涵,文明古國也就名存實亡了,所以我們要保護好,用心地去愛護好,在莫讓老祖宗留下的無價之寶成了“老鼠洞”。
編輯:陳佳
關鍵詞:別等文物 被盜了之后 再說保護力量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