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當傳統產業遇上高科技
電子商務、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新興產業的發展勢如破竹,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技術革命的新階段。相形之下,受累于大環境經濟下行、國內外市場疲軟等因素影響,傳統產業近幾年的運行卻蹣跚于艱難的低迷期。當傳統產業遇上高科技,是沉寂、消亡?抑或提升、重生?
或許,我們可以在這樣一則新聞中尋找答案:一個曾經瀕臨倒閉的鍋爐生產老企業——太原鍋爐集團,今年上半年拿到的國內外鍋爐訂單總產值達12億元,生產任務已排至年底。
近年來,總有人感嘆“制造業的日子越來越難”,諸多企業的現狀也印證了此話。一面是國內制造業產能過剩的危機;一面是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流戰略。重重擠壓下,中國制造業遭遇的困境可想而知。然而,同樣是置身于經濟寒冬的大氣候中,同樣是背著歷史包袱打拼在制造業領域的老企業,太原鍋爐集團不僅在2009年實現扭虧為盈,之后銷售收入逐年從幾千萬元攀升到十幾億元。其赫赫業績背后的推動力是什么?答案就是——“太鍋”企業攥在手里的“世界領先核心技術”“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超低排放”等幾樣制勝法寶。可以說,正是多年來對先進核心技術的執著追逐,才使“太鍋”有了今天的逆勢騰飛。而太原鍋爐集團以創新謀發展之路,無疑給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探索樣本和路徑啟示。
新常態下,我們已經認識到,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日新者日進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把“創新”排在首位。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歷次講話中,“創新”更是出現超千次的高頻詞。“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毫無疑問,無論從國家層面來講,還是從企業層面來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都意義非凡。
那么,發展要素從傳統要素主導向創新要素主導轉變,會不會意味著傳統產業將一關了之?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以鋼鐵行業舉例說:“我們可以提高鋼鐵的質量,比如在建筑業中推廣鋼結構,這方面發達國家有很好的經驗。還可以發展專業化特鋼,很多人出國買的刀具、鍋等,用的就是一種特殊的鋼。”應該說,經濟轉型升級期,消費需求也在轉型升級。歸根到底,還是要以創新驅動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依托科技創新生產出打動人心的多元化、高品質產品。
淘汰落后、化解過剩、轉型升級,傳統產業面臨的困難不容小覷,但是傳統產業仍然是國民經濟必不可少的基石,應該充分認識到,強大的傳統產業是建立優秀的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戰略產業的基礎和前提。
綜上所述,當傳統產業遇上高科技,借用新興技術給傳統產業注入活力,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使之進入先進制造業行列,方能成為經濟發展和科技競爭的主導力量;當傳統產業遇上高科技,新興產業的發展并不意味著對傳統產業的簡單取代,而是需要通過創新驅動,一手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一手抓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中將兩者深度融合,互為促進;當傳統產業遇上高科技,既迎來挑戰也帶來機遇,隨之而發生的裂變、重構,必然促使傳統產業以高質量、智能化的新姿態重新布局未來。
總之,傳統產業要走出一條“不傳統”的轉型升級之路,創新是惟一途徑。(王璐)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傳統產業 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