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不朽的豐碑 偉大的征程——獻給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長征的勝利關鍵在黨,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著這樣一個真理:只有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才能持久凝聚起全民族走向復興的磅礴之力。
金秋的北京,就在長征勝利80年紀念日到來之際,中國共產黨將召開十八屆六中全會,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
站在新的起點,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掀開嶄新篇章。
一種精神時刻催人奮進——長征精神的時代回響
“5、4、3、2、1——點火!”
10月17日清晨,當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映著朝陽飛向茫茫太空,人們再次看到乳白色箭體上的醒目標志:CZ(長征)。
箭如其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凝聚著中國航天人不畏險阻、艱苦奮斗的精神。
1958年火箭設計之初,大家都在想給火箭起個什么名字。最終,有感于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將火箭命名為“長征”。
“火箭研制真的和長征差不多,但一切困難難不倒中國航天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說,第一代航天人足足走了12年的“長征路”,終于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
近半個世紀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載著中國的航天夢,一次次飛向太空,一次次向世人宣示著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是對人類生存極限的突破,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精神寶庫的偉大貢獻。堅持理想、不怕犧牲、百折不撓、實事求是,有了這種精神,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成就不了的事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陳部部長張海說。
這是一種能與蒼穹比闊的精神,這是一種不隨時間消弭的力量。
在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的后山上,有17棵參天大樹,每棵樹下都有一方墓碑。當年,這個僅有43戶人家的小村家家有人參加紅軍。參軍前,17位年輕人相約來到后山,每人栽下一棵松樹。后來,他們全部犧牲在長征途中,再也沒能回到家鄉。
“身邊的戰友不斷倒下,自己也時時面臨死神的威脅。但他們參加紅軍不僅是為了個人的解放,更是為了自己的親人、自己的階級的解放,縱然本人付出犧牲,最終會迎來整個社會的光明前途。”徐焰說。
正是這種信念,支撐著這群平均年齡只有20來歲的年輕人視死如歸,拖著疲弱的身體,冒著敵人的炮火,在兩年時間累計行程3萬多公里,跨越近百條河流,翻過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平均每天都要經歷一次遭遇戰……
編輯:秦云
關鍵詞:長征勝利80周年 中國共產黨 長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