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藏聞逸事藏聞逸事
敦煌故事再續絲路新經典
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加快推進,2016年的敦煌,也成為新絲路故事的縮影。
從年初中央美術學院與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穿越敦煌”展覽開始,到9月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千年敦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從1月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敦煌舊影:晚清、民國老照片”展覽,到9月底的首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從10月在臺灣師范大學拉開序幕的“絲路拾珍——敦煌文化藝術展”到近日在天津舉辦的“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諸多文物藝術展覽的背后,使得敦煌的表達方式日漸多元,也寄托著當代文物藝術界人士對敦煌故事的深入思索與重新討論。
本報記者梳理了近期有關敦煌的文物展覽和學術交流活動信息,從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和內容,綜述于此,以期呈現敦煌故事背后的新絲路傳奇。
《鹿王本生圖》,敦煌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畫
畫像磚 甘肅省嘉峪關市魏晉5號墓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銅奔馬 東漢 甘肅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尋找重啟敦煌的“密碼”
如果說飽經滄桑的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那么靜臥在河西走廊的敦煌古城就是一座流光溢彩的藝術寶庫。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由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之地,敦煌曾經是古代中西方文化匯聚、碰撞、交融的重要場所。而位于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則成為敦煌故事的最重要代表,保留著精美絕倫的古代藝術奇珍。
百年前,王道士在莫高窟的偶然發現,開啟了一段塵封已久而又動人心魄的歷史。曾經匯聚千年榮耀而又沉寂百年的敦煌古城,成為再度吸引整個世界目光的所在。百余年來,未曾停歇。斯坦因、伯希和、奧登堡、華爾納……在西方險探家的腳步踏上這塊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之后,不僅留下令人無比痛心的文物劫掠往事,也讓世界的目光重新投向這片曾經富庶繁榮的大漠熱土。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成立,標志著莫高窟收歸國有,也結束了其屢遭破壞的歷史,開始了對石窟的有效保護和管理。新中國成立后,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得到高度重視。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針對崖體和壁畫瀕于塌毀危險狀態開始的重點搶救,直到改革開放以來,敦煌石窟保護進入到綜合、全面、科學的時期。經過四代敦煌莫高窟守護者的努力,如今,敦煌古城和莫高窟,以優美的文物與藝術匯聚,再次成為當下絲綢之路的明珠。
“敦煌是祖先創造的輝煌。對于今天的藝術創作者而言,我們今天的敦煌,到底在哪里?”藝術評論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傳席在首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敦煌精神與中國美學論壇”上問道,這也得到了敦煌研究者、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的贊同:“很多人都在說敦煌是過去式的,那么,今天的敦煌在干什么?”
“對于敦煌而言,我認為留給我們最重要的傳統,是思想。而且,只有在發展過程中,才能使這樣的傳統活下來?!敝袊绤f副主席、藝術家何家英顯然也同樣注意到這個問題。他說:“如果僅僅是對敦煌樣式的簡單承襲,那么這個傳統將會逐漸走向死亡,這是社會和藝術的普遍規律。東方繪畫具有隱形屬性,因此,只有在發展過程中對傳統進行研究和發掘,才能有所啟發。”
“敦煌文化是一種高度理性的精神性文化。古絲綢之路的東西方交往雖有千年之久,但概而括之,無非是精神交往和物質交往兩大類。時至今日,物質交往的遺存已所見不多,但精神交往的遺存幾乎全息性地保留下來,形成了現在的敦煌文化。”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非遺中心主任連輯在甘肅文博會“敦煌文化的當代價值”主旨論壇上表示,在漫長的交往中,敦煌文化講差異,不講優劣,作為集大成者。它保留不同文化的獨立性,又體現不同文化間的融合性。這種文化結構是歷史形成的,但卻有著典型的時代特征。
這也就是說,敦煌的傳統不能停留在歷史教科書當中?!敖裉煳覀兲岢墓そ尘瘢涂梢詮亩鼗捅诋嬛姓业焦そ硨τ谒囆g和宗教的虔誠。同樣,對當代文藝創作者而言,最重要最急需的也是對于文化的真誠,這是敦煌藝術在當代發展中的重要體現?!焙渭矣⒄f。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敦煌故事 絲路 一帶一路 敦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