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李立國:普及化高等教育應該是一流多元
普及化階段,還要補上高等學校多樣化這一課
普及化階段的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形成多樣化的、公平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從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來看,高等教育分層分類和高等學校多樣化,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進程相一致,高等學校類型多樣化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處于精英階段時,高等學校呈現“同質化”的特征,到了大眾化階段后,則會形成高等學校多樣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了高校學生數量劇增、高校數量增加和高校規模急劇擴大,但還沒有形成合理的分層分類,更談不上高等學校的多樣化發展,這也是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社會需求相脫節的重要原因。
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高等教育的多樣性。只有高等教育的多樣性才能適應普及化時代學生來源的多樣化、需求的多樣化、人才培養類型和規格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這必然要求改變高等教育發展方式,由高等教育的“同質化”走向“多樣化”“異質化”,實施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分類管理、分類評價。真正代表普及化時代高等教育的不僅僅是少數幾所一流大學,而是一流的、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應是各類高校平衡發展,各展所長,既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也有世界一流的應用型高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一個世界大國,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數幾所一流大學,而是一流的高等教育體系。2002年世界銀行《構建知識社會》的報告認為,應對全球環境的變化,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作貢獻的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不僅有研究型大學,還有理工學院、文理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社區學院、開放大學等。一流大學的建設是無法脫離整個教育系統的,世界銀行高等教育部主管薩爾米對此認為:“大學系統的變革不能孤立地進行。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長遠規劃及其實施情況,應密切聯系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小學教育正在進行和將要實施的改革以及發展其他類型高校的計劃,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包括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和技術型大學的高等教育系統。”未來若干年,伴隨著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我國將逐步形成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為代表的研究型大學、以應用技術大學為代表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和以示范性高職為代表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分類體系。
普及化階段,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生應該實現學分互相承認
普及化階段的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建立開放式的教育制度,形成人才培養的立交橋。不同類型高校的學生可以實現學分互相承認,以靈活的學習制度和教學管理制度為紐帶,搭建起開放多元、便捷暢通的高等教育“立交橋”和終身學習平臺,為每位學習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學習機會。
高等教育大眾化以來,我國高校的綜合化是表面上的而非實質的綜合化。所謂表面上的綜合化是指學科設置的全面化,文理工法醫農管等各個學科門類一應俱全,從外在的形式上看是綜合大學了,但真正的實質意義上的綜合化是能促進校內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綜合化。我國高校綜合化改革大致完成了第一步,而沒有進入到第二步。
而具體到“立交橋”,我們一直提倡對外開放,與國外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提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產學研用結合,這些都是高校各院系、各學科專業對外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新動向,但另一方面恰恰也是高校內部各院系、各系科專業間卻壁壘森嚴,各院系之間學生選課、教師資源共享一直未能實現,何談實質上的以促進學科專業融合為目標的深度綜合化,又怎么實現人才培養創新?我國高校和國外合作密切,有各種聯合人才培養項目,但恰恰是國內高校之間老死不相往來,沒有合作培養機制。既然和國外大學能夠聯合培養,為什么國內高校之間不能夠聯合培養呢?
改革的目標應該是高校之間的開放合作與高校內部系科專業的開放、綜合與融合。開放式的制度也是包容式發展,需要在包容發展中推進多樣化的高等教育。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除了政府辦學之外,還會有社會多元的辦學形式建立起來,會逐步形成以政府主辦的公立高等教育與民辦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企業大學等共同包容發展的高等教育系統。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還要重視和規范非正規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學生和社會各界提供更充分、多樣的受教育機會。
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腳步已經悄然走近,高等教育需要主動變革,探索中國特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這既有理念的變革,也有制度的設計與功能的變遷,集中體現在人才培養的創新。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李立國 普及化高等教育 一流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