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都柳江”和“綠殼蛋”
貴州省政協精準扶貧的大思路和小著眼
緊盯綠殼蛋做成產業真扶貧
11月3日,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看到在省政協辦公廳報送的《實施好精準扶貧到戶“1244”工程必須做到“一改革、七到戶”》,稱贊省政協辦公廳扶貧工作做得很實在、很好、很有成效。
這個被稱為“1244”工程的扶貧項目,即1個綠殼蛋雞養殖產業,每個貧困戶2個雞圈,養殖400只雞,每年純收入4萬元以上。2015年,省政協辦公廳同步小康駐村幫扶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白泥村和花廠村時,就是通過引入綠殼蛋雞養殖項目,取得了成效。
鼓樓是侗族同胞商議重大事宜的聚會場所。11月7日,在黔東南自治州黎平縣廈格村的一座鼓樓下,省政協辦公廳一行人與村里的53戶貧困村民圍坐座談,聽取他們養殖綠殼蛋雞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今年初,省政協辦公廳的定點幫扶點調整到黎平縣,綠殼蛋雞養殖項目從5月陸續落戶到辦公廳駐村工作隊員所在的3個鄉鎮5個村。目前,有些村的貧困戶已經開始撿蛋賣錢了。
座談中,有的村民提出集中養殖點離村寨有些遠,省政協秘書長李月成解釋:“養殖點的選定是有充分考慮的,在山坡上集中放養,通風條件好;離村寨遠,是為了一旦發生禽類疫病,可以防止影響村民健康,容易集中處理。”
省政協辦公廳在養殖項目引進時,考慮得不可謂不周全細致。他們還特別為貧困戶算了一筆賬:每只雞一年的飼養成本、折舊分攤、死亡分攤、防疫費用、公母比例分攤等,成本總計120元;每只雞年產蛋150枚,每枚1.2元,約為180元;肉雞出售按15元/斤出售,3斤重的肉雞賣出后,可獲45元收入,除去人工成本,飼養一只雞的純利潤為105元,養400只雞,一年即可獲取42000元的收入。
“馱馬不釘掌,賺的是凈錢。只要貧困戶能按照技術規范要求,不怕苦不怕累,每戶每年能有幾萬元現金收入。”李月成說。
在近兩年的扶貧工作中,省政協辦公廳總結出了“一改革、七到戶”的經驗?!耙桓母铩本褪菐椭M建村級綠殼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由村支兩委主要負責人管理,并設立專門賬戶,解決有錢辦事的問題。“七到戶”就是項目扶持、技術扶持、價格扶持、市場扶持、干部扶持、能人扶持、資金扶持到戶。
前不久,王富玉率隊對黎平縣綠殼蛋雞養殖項目進行調研,對省政協辦公廳推進扶貧項目的扎實作風給予肯定高度評價。同時,他提出要以產業化思維推進綠殼蛋雞養殖項目。
目前,省政協辦公廳已委托相關人員對飼料配置、喂養防病、儲運銷售等方面進行標準化建設,為綠殼蛋雞養殖的產業化奠定基礎。
“我們是做來賺的,不是做來看的?!崩钤鲁烧f。省政協辦公廳堅持讓養殖戶自己動手,用當地的木料和茅草搭建雞舍,既冬暖夏涼、通風透氣,又節約成本。從集中養殖點的山坡望過去,漫山遍野的茅草雞舍,透出的是勃勃綠色生機。
編輯:薛鑫
關鍵詞:貴州省政協 精準扶貧 貧困人口